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十四五”开局之年,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起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青岛要当“先行区”,下好“先手棋”。

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不仅列入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着墨颇多,一系列具体“打法”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报告提出,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青岛农品”品牌。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智慧农业基地。建设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现代高效农业是前进方向,品牌、科技是驱动引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青岛思路”绝非孤芳自赏的独自繁荣,而是充满城乡互动的融合发展。耳目一新背后,实则顺理成章。

经过五年奋斗,从基础底色到外部格局,今时今日的青岛农业农村,变化已经翻天覆地。“十三五”期间,全市6万多贫困人口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摘帽;青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74.6%,比“十二五”末提高4.6个百分点;即墨撤市设区,胶州全面融入环湾都市区,平度、莱西加快崛起,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入选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

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全新发展格局下,青岛的农业农村理应也有实力承担更多的重任和期待。

资源傲人品牌出众 农业是青岛经济发展的“隐藏引擎”

工业和农业,在这座城市中,如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一个外露一个内敛,却同为城市发展血脉传承不可或缺的生命源头。

青岛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强市标签为世人所熟知。作为沿海城市,这一经济特点有着特定的区域和历史原因。相比较而言,农业处于后发。但是也正因此,只要稍稍对青岛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便会惊叹于它的强大实力。即便隐于制造业的耀眼光环之下,也毫不逊色。

2020年,青岛粮食总产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蔬菜600万吨以上、肉蛋奶100万吨以上。“新六产”发展水平全省第一,形成了农副食品加工和畜牧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以农业“国际客厅”为平台,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农产品出口超过300亿元,中非棉业入选中非经贸合作典范项目。2019年,在全省16个地市乡村振兴考核中,青岛名列第一。

一个对比,可以更为直观的感知青岛农业“底子”。十三五期间,青岛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同时期,天津市粮食总产量为200万吨以上。上海全市粮食总产量的最新数据为稳定在90万吨以上。

山东自古就有膏壤千里的美誉,青岛在同类城市中傲人的农业基础自然有区域禀赋的护佑。优势或许与生俱来,但实力则要靠自己打拼,青岛的农业经济发展绝非“吃老本”,而是主动出击“树品牌”。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的实施意见》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及《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安排财政资金近6000万元予以扶持。

统计显示,青岛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2.2万多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156个,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5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1个,全国同类城市最多,“青岛农品”位居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

以胶州为例,近年来当地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形成了以胶州红辣椒、胶州马铃薯、里岔黑猪、胶州大白菜为代表的“红黄黑白”四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品牌在全市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超过60%,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科技驱动创新激荡 乡村振兴“产业活水”涌动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来自产业振兴。

“现在心里有底了,方向更明确了。”得知“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20个智慧农业基地”被列入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的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致力于提供北斗导航无人驾驶耕作和飞防作业等智能农机服务的青岛供销普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振东很是兴奋。

他告诉记者,2020年公司累计完成土地托管服务面积33.7万亩、飞防面积25.74万亩,创历史最好水平。“智慧农机服务契合节本增效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作为企业,这一年来明显感受到了发展的巨大前景,现在我们的农机服务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下一步更要坚定目标好好干。”赵振东说,他们正在跟海尔卡奥斯旗下的智慧农业平台对接,未来将借助平台资源,实现内部办公与业务自动化,建立农机监理、农机管理、农机推广和农机化服务等农机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使农机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完成有效融合,加速信息技术赋能农业企业发展。

赵振东感受到的企业发展活力,是青岛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

近日亮相的青岛市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40余类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建成“农业大数据一张图”,实现了“一图知家底、一网管全市”的决策功能,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全市小麦、玉米种植分布及涨势的卫星遥感影像动态追踪识别分析,种植面积识别率可达98%以上。

青岛市智慧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平台为全省首创作,旨在深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另据统计,目前青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9%。

以科技驱动,青岛的农业产业链条上,创新基因正在不断蔓延,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

去年,12家农业企业入选“青岛金花”,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04家、年产值达1700亿元;农产品专营网店达到550多家,总交易额超过70亿元。依托8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6家市级以上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形成了农副食品加工和畜牧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油料、饲料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

政策叠加乘势聚势 青岛成知名农企“流量入口”

面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全新历史时期,站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以及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格局之上审视,对于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链接的青岛来说,没有理由不把已经起势的乡村振兴攻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加速融合。

事实上,青岛广袤而优越的农业发展空间,早已引来嗅觉灵敏的资本和企业竞相入场布局。一个明显的数据,2020年1-11月份,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0%,继续保持高速运行。

在去年12月5日举行的青岛农业“国际客厅”启用签约仪式上,欧洲第一的农业机械制造商科乐收(CLAAS)中国销售服务首席市场营销官Juergen Simon在参观了园区的自动化果蔬花卉种植温室后告诉记者,他惊叹于青岛的农业资源,更重要的是,相比于上海、天津等其他内地先进城市,青岛对于农业企业的吸引力也极具竞争力,而CLAAS农机也已经于当年落户青岛。

不止一家企业,同一年青岛引进亿元以上涉农大项目15个,入库乡村振兴项目779个,不同细分领域顶级农业企业都已经纷纷在青岛落地。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青岛将规划建设中国(青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公园区,加快新希望、正邦、益海嘉里等项目建设。

2020年6月,总投资百亿的正邦集团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启动。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选择将正邦北方生猪养殖基地落户平度市,正邦集团华北发展总监李春晖告诉记者,青岛优秀的营商环境,是一个重要考量,而随着项目不断推进,他的感触愈加深刻。

“在一些地方,养猪场的项目建设,企业都是要按照当地政府的调度和要求来执行。而在青岛,政府成立专班,每周开调度会,专门协助推进项目建设,及时解决我们企业反映的需求和问题。”李春晖说,政府部门的务实态度和专业服务,让项目推进进展顺利,预计3月份项目第一座标准化生母猪繁育场即可实现交付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