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型“回声II”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发射P-6反舰导弹
冷战时期,苏联海军非常重视美国航母编队带来的威胁,为了与之对抗,苏联积极研发以巡航导弹为代表的新式武器。为了运载(反舰)巡航导弹并发起突然袭击,苏联人突破传统潜艇的设计理念,发展了专用的巡航导弹潜艇。本文的主角“回声”级正是苏联第一代巡航导弹核潜艇,它从50年代末期建成服役,到苏联解体前后退出历史舞台,是名副其实的冷战亲历者。讲起美苏争霸的冷战故事,它比我们熟知的阿库拉级(971型)、台风级(941型)更有发言权。
停靠在码头的“回声”级核潜艇
E级|苏联第一代巡航导弹核潜艇
50年代,苏联人尝试性地设计了多款巡航导弹,都谈不上成功,直到1959年6月19日,划时代的P-5巡航导弹开始装备部队。从外形上看,P-5巡航导弹(北约代号SS-N-3)与装备“光荣”级巡洋舰的“玄武岩”反舰导弹已非常相似。P-5巡航导弹采用了在当时非常先进的自动开翼装置,该装置从1951年开始研发,历时5年;导弹还采用了填充氮气的密封型防护壳,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崭新的设计。
加装了2枚导弹发射装置的644型常规巡航导弹潜艇
最初,苏联人以613型常规潜艇为原型,设计了能够搭载2枚P-5导弹发射装置的644型潜艇,并对6艘613型潜艇进行改进。由于644型潜艇只能搭载2枚导弹,且潜航时间较短,于是第112设计局在它的基础上,设计了能够搭载4枚导弹的665型潜艇,并在1959-1964年间建造了8艘。恐怕让军迷牢牢记住665型潜艇的并不是它的性能及搭载的导弹,而是丑到爆的外形。这也充分说明,常规潜艇终究是核潜艇成熟前的临时替代。在此之后,苏联第一代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也就是本文的主角--659型即将到来。
极其丑陋的665型潜艇
1956年8月26日,苏联政府下达设计建造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密令,执行这一任务的是第18设计局,总设计师是第16设计局的普斯钦切夫,后来由库里莫夫接任。659型核潜艇是在苏联第一代攻击核潜艇627型(N级)基础上研制的,为容纳6枚巡航导弹,尺寸、排水量均有所扩大,为防止潜艇在导弹作用力下下沉,还对艇首形状进行了修改(更像水面舰艇),这就是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北约将其称为“回声”级(Echo class),也就是常说的E级。
停靠在港口的659型“回声I”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发射导弹的659型“回声I”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50年代东亚局势紧张,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之间的通路尚不通畅,为弥补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劣势,苏联决定直接在远东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第199造船厂建造全部6艘659型核潜艇。该型潜艇原计划建造6艘,实际在1958至1962年间建成5艘,余下的K-30号建造工作因更先进的675型开工而中止。675型就是EII级,北约同样将其归为“回声”级,为了区分,可称之为“回声II”级。1961年至1966年,共有29艘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建成,60年代初,苏联海军第一次拥有能够威胁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潜艇部队。N级攻击核潜艇、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构成了苏联第一代核潜艇战队。这里可以解释一下:
苏联解体后,停靠在码头的两代巡航导弹核潜艇:“回声”级与“查理”级
①攻击核潜艇(SSN)
1. 第一代是627型,北约代号November-Class,即“十一月”级,简称N级,惯称“红十月”级;
2. 第二代是671/671PT/671PTM型,北约代号Victor-class,即“维克托”级,简称V级;
3. 第三代是971型,北约代号Akula-Class,即“阿库拉/鲨鱼”级,但苏联人并不这么想,他们心中的“鲨鱼”级是大名鼎鼎的941“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②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
1. 第一代产品是659/675型,北约代号Echo-class,即“回声”级,简称E级;
2. 第二代产品是670型,北约代号:Charlie-class,即“查理”级,简称C级;
3. 第三代产品是949/949A型,北约代号Oscar-class,即“奥斯卡”级,简称O级。
第二与第三代巡航导弹核潜艇:“查理”级与“奥斯卡II”级
③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
1. 第一代产品是658型,北约代号Hotel-class,即“旅馆”级,简称H级,大名鼎鼎的“寡妇制造者”K-19就是该级;
2. 第二代产品是667初期型,667型战略核潜艇型号众多,北约一般将其划分为两代1967年至1972年建造服役的34艘称为Yankee-class,即“扬基”级,简称Y级;
3. 之后的667B/BD/BDR/BDRM被北约称为Delta-class,即“德尔塔”级,简称D级,属于第三代产品,至今仍是俄罗斯水下核威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第三代产品还包括941型,北约代号Typhoon-class,即大名鼎鼎的“台风”级,注意简称不是T级,因为T级已经被50年代末期建成服役的641“探戈”级大型常规动力潜艇占用。
5. 苏联第二代核潜艇包括3种核心型号:C级(670)巡航导弹核潜艇、V级(671)攻击核潜艇和Y级(667)弹道导弹核潜艇。
苏联反舰巡航导弹与巡航导弹核潜艇线图对比
推陈出新|日渐强大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核心自然是巡航导弹,后来随着目标确定为美国航母战斗群,巡航导弹实际就是反舰巡航导弹。659型装载的是P-5K巡航导弹(北约称SS-N-3C,以下括号内为北约代号),只能打击陆上固定目标。SPU-35B导弹发射装置从封闭到张开15度仰角需要45秒,防护罩会在15-20秒内打开,打开4-5秒后可完成发射。6枚发射装置(675型增加到8枚)完成全部发射只需12-13分钟(也有说法称这些导弹可同时发射),从上浮到全部发射完成只需大约25分钟。P-5系列巡航导弹还衍生出了岸舰型P-5S(SSC-1A)、舰舰型P-35(SS-N-3B),装备675型核潜艇(回声II)的潜用反舰型P-6(SS-N-3A)导弹,以及苏联海军部署的第一种可装备核弹头的巡航导弹P-5M。
675型“回声II”级发射筒张开待发,导弹数量从I型的6枚增加到8枚
北约将P-5/6导弹家族称为SS-N-3系列,绰号“沙道克”。从P-5到P-6,射程提升至450千米(P-5低温时射程约430千米),且不再局限于固定目标,可以打击航母战斗群等海上移动目标。之所以是潜用而不是潜射,这是因为无论P-5还是P-6导弹都只能在水面发射,发射后潜艇仍需对导弹的飞行进行控制,在导弹经过中段轨迹校正、末端引导信息送往第三引导方后才能下潜,潜艇发射即暴露,无法做到隐蔽攻击,受到追踪和报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越南装备的岸基“沙道克”,体积非常大
P-5/6导弹采用惯性+无线电指令修正+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回声”级潜艇完成攻击往往需要与电子侦察机进行配合。过程是飞机对海面目标进行搜索和跟踪,潜艇进入有利攻击位置后浮出水面,飞机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至潜艇。潜艇发射导弹后,使用“前门”和“前片”雷达对导弹进行跟踪制导,“前门”实际是一部测高雷达,“前片”是一部方位角跟踪装置,两者皆在F波段工作。导弹接近目标后会打开主动雷达导引头,实现自主飞行;据称部分型号可由电子侦察机帮助末段制导。
“回声”级潜艇指挥围壳前部可以像高铁座椅一样旋转,转180度后导弹制导雷达就露出了(图为659型)
70年代,虽然可水下发射P-70“紫晶石”(SS-N-7)、P-120“孔雀石”(SS-N-9)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查理I和查理II型潜艇投入使用,但其射程较近,只有65-110千米,无法避开西方的反潜平台和攻击核潜艇,不能满足全部需要。于是苏联对9艘675型核潜艇进行改进,搭载了更为先进的P-500反舰导弹(SS-N-12),射程增至550千米,大名鼎鼎的光荣级巡洋舰搭载的“玄武岩”反舰导弹正是此弹。1987年后,还有5艘675型潜艇搭载了颇为神秘的P-1000反舰导弹,并一直服役到90年代中期。到P-500导弹时,导弹已经可以实现自主飞行,不再需要像P-5/6那样全程跟踪制导。P-1000导弹射程进一步增加到700千米,且可在水下发射,装备P-1000导弹的“回声”级型号为675MKV。
雷达和艇内导弹指挥控制台细节
70年代苏联在“回声”级核潜艇上试验并装备了“燕子-Б”卫星目标指示系统,可替代电子侦查飞机提供目标指引,并对导弹实行中继制导;更先进的类似系统装备于后来的949型潜艇(奥斯卡级),被称为“神话”卫星目标指示系统(corall-b1 legenda satellite targeting system)。其基础是苏联自60年代起着手建立的天基通讯,电子、雷达、光学与红外侦查卫星系统,这些卫星可监控通讯信号,依靠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对海洋进行全天候监控。
左:“回声”级卫星天线,中:“回声”悄露尖尖角,右:“奥斯卡”级类似装备,天线体积都很大
历史的“回声”|亲历冷战那些事儿
由于“回声”级核潜艇服役时间纵贯60至90年代,冷战中围绕它发生的故事格外多,上篇我们先介绍两个。二战后,苏联在远东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设立了维柳钦斯克海军基地,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离港不远即进入深水区,十分利于潜艇活动,是苏联太平洋舰队的“狼穴”,也是美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监视苏联,美国常年派出潜艇潜伏于基地周围,既可以监视苏联潜艇活动,在大规模军事行动前发出预警,又可以在需要时发动突然袭击。起初,美国海军潜伏的是常规潜艇,后来逐步更换为核潜艇,“隆头鱼”号核潜艇就是一艘1968年刚服役的新潜艇。
俄远东堪察加半岛太平洋舰队维柳钦斯克核潜艇基地
“隆头鱼”号,编号SSN-639,37艘鲟鱼级攻击核潜艇中较早的几艘之一。艇长约90米,宽约9米,水下排水量约4600吨,水下最大航速为25节,人员编制为108人,配备了Mk-48鱼雷、Mk-57深水水雷和“鱼叉”反舰导弹等武器,拥有雷达和声呐等探测系统。自上一代长尾鲨级开始,美国攻击核潜艇已经装备了球形声呐,并将鱼雷发射管移至艇身中部;鲟鱼级是冷战中期美国海军攻击核潜艇部队的中坚,继任者是大名鼎鼎的洛杉矶级。
1970年6月23日,“隆头鱼”号已经在苏联海军基地外潜伏了2周,在基地向西大约22千米的水下,它发现了“回声II”级核潜艇的踪迹。苏联潜艇正在进行水下机动训练,“隆头鱼”号紧跟其后,在跟踪了整整一天后,事故终于发生。6月24日下午2点左右,美国潜艇声呐兵突然报告目标消失,接着就是剧烈的水下碰撞,苏军核潜艇撞上了“隆头鱼”的指挥塔。
冷战期间,鲟鱼级核潜艇可是执行了不少秘密任务,图为布放设备窃听苏联海底电缆
水下碰撞捅破了那层薄薄的窗户纸,暴露是不可避免了,美国艇长急忙下令下潜到300米深度,然后掉头溜走。行驶数天后,“隆头鱼”号终于抵达夏威夷,虽然潜艇晚上9点就到了,但为了掩人耳目,直到次日凌晨1点才被允许上浮。在碰撞处,美国人发现了苏联核潜艇的螺旋桨碎片。这说明,苏联人并非有意为之,不然谁会冒着丧失动力的风险,拿自己的软肋去戳别人的盔甲(为突破冰层指挥塔往往比较坚硬)?美国人用防水油布包裹了指挥塔,悄悄地将“隆头鱼”号送去维修,美国海军情报官要求艇员统一口径,说潜艇装上了冰山。3周后,潜艇修理完毕,“隆头鱼”号又驶回维柳钦斯克海军基地附近海域,继续执行监视、跟踪任务。
碰撞后进行维修的K-10号核潜艇
“隆头鱼”号声呐兵反馈,疑似听到了耐压壳体被挤爆的声音,实际上,碰撞让苏联潜艇短暂下沉,艇长下令采取紧急措施上浮,挽救了潜艇和130名艇员的性命。70年代末,苏联开始将越南金兰湾作为太平洋舰队的前出基地,长期部署2艘“回声”级核潜艇,对西方国家的海上交通线虎视眈眈。1983年,K-10号核潜艇在金兰湾海域与不明国籍潜艇相撞,据说相撞处发现了苏制潜艇的油漆。到底是哪国潜艇,您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其他故事我们下篇再讲。
冰天雪地中返航的675型“回声II”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