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们该初一回来,逢场。」

对老一辈四川人,或者家里有人住在乡下的90、00后来说,「逢场」这个词并不陌生。

它意味着乡镇街道会迎来定期的热闹,限定的市集匆匆而来,大家都期盼着「赶场」,购买生活必需品、零嘴或是散场后三五好友的长牌和麻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赶场的习俗由来已久,它又叫「赶集」「赶虚」「赶街」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赶场,非《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集会莫属。

不过,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四川,人们也在塑造着独特的赶场文化。

“时间莫搞忘了”

赶场,有约定俗成的时间,在四川被称为「逢×」

例如:逢二,就是说每个月二号/初二;十二号/十二;二十二号/廿二有场可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公历和农历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说法,如果逢十,但没有三十,就向前推到二十九或二十八。

一般来说,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两个数字用于赶场,也就是说每个月至少有六天逢场,越大的地方数字越多,商品交易越频繁,经济越发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记住这些数字,就很难错过「摸鱼」的机会啦。

当然,就算忘记,也有邻居前来吆喝。

赶场人物图鉴

背篓是老四川人赶场的标配,它比袋子能装,不勒手,下地上街都能用。

某天,当人们都背着背篓向特定方向走去,那就是逢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农经济环境下,虽然以物易物逐渐消失,但在「场」上,它有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多出了两道「买卖」流程。

你背一篓橘子,我拉一车甘蔗,在米面粮油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经济作物就成为同乡交换的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本地居民自产自销,以赶场为生的流动摊贩会带来更新奇的商品:五颜六色的糖果、会发出声响的玩具、各式各样的发卡……小孩子们总是眼巴巴地看着。

最令人羡慕的,还是供销社员工。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就像是十米滤镜,只要是摆放在里面的东西,都金光闪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以赶场为盼头的年代,人们虽然并不富裕,但依然能在赶场的热闹中收获充实与快乐

成都赶场地图

这种热闹的场面,在四川大部分地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后慢慢衰落。

不过,在今日的成都,还有一些区镇还保留了小型的赶场。

1 | 龙潭寺(成华区)

赶场日:公历奇数号

对于很多成都人来说,龙潭寺的印象可能就是三环路的龙潭立交,坐在车上擦肩而过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老成都人的心中,龙潭寺3个菜市的赶场,更有一番特别。这里是成都目前唯一的客家场镇,走进人群里还能听到熟悉的客家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潭寺赶场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里能买到最便宜、最新鲜的蔬菜,品类最全、最地道的成都零食;蒸笼上冒着热气的烧白和梅干菜、现做出来的新鲜豆腐,这样地道的成都味道,谁抵挡得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 马家场(金牛区)

赶场日:公历尾数2、5、8

保持着400年纯正赶场“风味”的马家场,是成都周边为数不多的纯天然“赶场”了。到底有多纯正呢?大到街道牌坊,小到秤东西的秤砣,满满上个世纪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日不到百人的马家场,每逢赶场怕是有上千人。两条十字交叉的狭窄巷子,两边是用火砖青瓦盖着的老房子,一条清水河穿镇而过,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鞋、胶鞋、棉鞋随便试穿,五颜六色的围巾是嬢嬢们的拍照必备单品,猫耳朵、米花糖、奶油饼干和地上三三两两的盗版影碟,80后、90后的青春都在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住在城里的市民都喜欢来马家场赶场购物,因为这里有的不止是便宜,还有青春。

3 | 亚光路(成华区)

赶场日:公历奇数号

这条在建设路隔壁不足200米的亚光路,可以说是成都二环内赶场文化最后的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条沿河街巷的赶场范围不足200米,但是卖的东西却五花八门,用四川话来形容就是“又相因又巴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着皮卡临时支起的水果摊、10元3条随便选的大花毛巾、“道士下山”的草药、古董级的瓶瓶罐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于闹市之中,却又不失老成都的市井味道。选一个逢公历单数的周末,来感受属于真正老成都的赶场吧。

从前的赶场,赶的是生活,赶的是热闹;如今的赶场,赶的是人情,赶的是回忆。

赶场,用最“土”的耍法,耍出最质朴的快乐。

今天,你赶场了吗?

✏️撰文 / 下山智九&飞行宇宙菠萝
责编 / 下山智九

©本文为川A981原创

白名单 /微信 / scfm981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网络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