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他的交流中,这位年逾不惑的记者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他图强的品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灾难往往最能检验人的意志。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汶川留下了满目疮痍。

回顾这场天灾,张永胜谈论的除了惊险,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动。

“援建队伍用血肉之躯铺垫的一条条生命之路真是震撼。”看到新闻联播里援建队伍抗震救灾的画面,张永胜为之动容。

这些暖心的画面给人以重生的希望和勇气。当得知台里要派记者上前线时,他主动请缨,决定奔赴一线进行实地采访,将更多的“暖心画面”传递给世人。

那一年,是张永胜从事新闻工作的第13个年头。

遭受地震重创之后,都江堰市蒲阳镇90%的房屋大面积倒塌毁损,1.4万人无家可归,急需重建。晋中市派出援川建房突击队前往蒲阳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又余震了,赶紧撤离到安全地带。”刚到蒲阳镇,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就让我市援川建房突击队队员立即转移。

不断的余震、松软的塌方层对张永胜以及突击队员们的生命极有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威胁。加上强震过后,灾区气候异常,连续高温无雨,让这些长期生活在北方的男儿难以适应,皮肤更是晒得发红、发痛,甚至脱皮。可一想到自己担负着信息传递的职责,张永胜马上振作精神,全心投入到采访工作中。

一顶帐篷内,两张临时借用的办公桌和几个小马扎,就是晋中市援川建房突击队的前方指挥部,也是张永胜的办公场所。

当时的蒲阳镇没有网络信号,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往往需要到40余公里外的成都市区传输稿件、画面。由于网速太慢,发送完稿件、画面后,常常错过吃饭时间,张永胜只能喝几口矿泉水、啃几口方便面,临时填一下肚子。

炎炎烈日、处处碎石,突击队员争分夺秒救援的画面让他震撼,感染着他把这些场景及时定格,指引着他拍下一个个镜头、写下一条条消息,将这种必胜的信心、决心传递给全国、全世界。

“为你们的援建行为加油鼓劲,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无私付出。”张永胜回传的一条消息报道《晋中援川建房一期完成90%受好评》在《晋中新闻联播》播出后,突击队员便陆续接到家人、朋友及领导的电话问候。

一句句问候,让前方的突击队员倍感温暖,也让张永胜备受鼓舞。此后,他连续回传报道20余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突击队员不计个人安危、奋不顾身抗震救灾的风采,《晋中新闻联播》也就成为当时前、后方联系的重要信息纽带、情感纽带。

一份帮助,乘以13亿就是渡过难关的桥梁。一份关爱,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亿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带着这份信心,2020年,张永胜带领晋中广播电视台新闻外宣部采编人员圆满完成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一主题的报道任务。

张永胜和他的团队紧盯中央、省疫情防控工作重心,结合晋中实际,加强选题策划,确定报道重点,掌握报道节奏和力度,保证了宣传不滞后、出效果。从2020年1月26日至2020年3月10日,先后组织记者赶往疫情严重的平遥县以及晋中市医疗救治第一线,深入社区、企业、农村,采访鲜活、生动的抗疫事迹,做到了重大新闻及时采、典型事迹重点采、动态消息随时采,让疫情防控报道全力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40天时间里,新闻外宣部共在中央、省主要媒体播发抗疫类新闻60余条,特别是在《山西新闻联播》发稿40余条,涉及联防联控、医疗救治、科学应对、复工复产等方方面面。

“在推进山西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尤其需要不断强调和进一步弘扬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图强精神。”张永胜如是说。“图强”承载了三晋文化的厚重积淀,彰显了当代核心价值的生命力,凝聚了转型跨越的强大动力。于是,近年来,他践行“四力”要求,不断提升理论宣传水平,采写了一篇又一篇反映晋中改革发展的报道。

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来,张永胜累计采拍新闻4000余条,在中央台、山西台新闻栏目发稿600余条,采制的《打造文化晋中 共享文化大餐》《民族团结 松柏常青》《盘活沉睡土地 激活农村融资活力》等30余件作品在省、市新闻评比中获奖。他曾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电视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先后荣获“晋中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晋中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全省电视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全省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8年3月,张永胜入选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勇于担当,敢于胜利。多年的采访实践中,一个个先进事迹所表现出的敬业、奉献、图强、坚忍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他,激励着他不断前行奋进。(雷甫)

审核: 杜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