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喝到嘴里感觉着化不开

老酒喝到嘴里感觉着化不开

不断收到品尝过老酒的朋友反馈,说的是一个问题:2007年63度杏花村产区的原浆老酒,喝到嘴里感觉着化不开,在舌头上成团滚进喉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喝酒人找不到这个感觉,说我喝过很多年份酒,30、20年份常喝,怎么没有成团的感觉?还有人打比方,高度酒喝到嘴里,就像倒在桌面上点火,火头霎那间蔓延过去。应该是入口即散,怎么会在舌头上成团?

这些说法都不假,感觉也很对,只是超市的年份酒不是真的年份酒。“成团化不开”的酒,只有纯真的年份原浆老酒才有,勾兑酒不会有。哪怕标注50年、80年,根本不是原浆年份,里面或许只有那么一点点标注的年份原浆酒。为什么会是这样,放在最后说,先说“化不开”。

“入口不化”、“舌上成团”现象,还得用学术性的语言解释:

“白酒在储存过程中,酒体里游离状态的乙醇分子,会和水分子发生氢键缔合反应,形成大分子群,从而乙醇分子受到束缚,活跃度减小,趋于稳定,酒体醇厚感明显增强。与五十多度普通酒相比,六十几度陈年酒反而可能更容易入口,这也是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这样大白话说:老酒入口不化,是酒体在陈放过程中,酒精和水不断密切合作,活跃的酒精持续被约束,越来越不能乱说乱动了。酒精和水成了相互约束状态,其他的呈香物质相对活跃。所以,老酒喝进嘴里时,里面的酒精一时半会没摆脱束缚。因而感到酒香、醇厚、成团化不开。古人对美酒的形容“琼浆玉液”,指的就是“化不开”,也只有5年以上原浆酒才会有,新酒不可能有,勾调酒更不会有。

原浆老酒能肉眼看出来吗?

原浆老酒能肉眼看出来吗?

一般喝酒人鉴别年份原浆酒,主要靠嘴巴尝,原浆老酒有特殊的陈粮味和醇酒香。其次肉眼看,原浆老酒能够直观鉴别出来。肉眼能看出来是原浆老酒,或是勾兑的年份酒。这一招的经验成分比较大,看多了才有判断力,再说也很少见着老酒会让你尝一口的。

鉴别的方法比较简单,有两个重点:

一是看色泽。看酒的色泽,老酒鬼有自己的行话,叫做“光”。其实是“光泽”一词的口语化,指的是有年份的原浆酒,会产生油一般的光泽。不信您拿新酒和老酒对比着看,老酒确实有着油一般的光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看流动,原浆老酒的流动会是油一般的迟缓表现。方法比较简单,人人都会:拿起未开瓶的酒瓶子平放,然后变动瓶子水平位置,使里面的酒体大弧度地流动式晃动。这时候会发现,瓶子里的酒体不是水那样轻松变换,而是油一样沉稳,流动中显示有黏稠度。也就是说,年份原浆酒的体态不再是酒水,而是因为水与酒精的密切结合,具有了油的黏性特质。从手机拍的这张照片就能看出,瓶子里的酒体是油流动的状态,不是水流动的状态。

不信您再试试其他年份商品酒,加了塑化剂也没这效果。有朋友跟帖评价:

他品尝后先把这款酒美誉为“2007年千古玉液原浆酒”,然后说出品鉴时的感觉(原文):

观酒:酒色微黄,酒体较粘稠,有油性感,挂杯酒柱粗大,下落缓慢,酒花时间短。
闻香:开瓶初闻窖香浓郁,焦香明显,曲香适中,略带酸味,较冲。放置20分钟后冲味消失,各香味明显减弱,优雅细腻,无杂味。
品尝:突出表现为绵柔丝滑,酒体醇厚,真是化不开的感觉,如同蜜汁般粘稠,略苦涩,焦香明显,香味持久不散,不冲不辣,无杂味!三小口下去,鼻尖冒汗,全身发热,真是好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感觉在40年前的喝酒人,根本不是新鲜话题,那之前很容易喝到原浆老酒。如今成了稀罕,根源在于这样的酒太少了,市面上基本没有。有也是商品年份酒,其实都是勾兑酒,看不出也喝不出成团的感觉。

超市的商品年份酒为什么不“抱团”?

超市的商品年份酒为什么不“抱团”?

先说我们造酒行业的技术升级到什么状态。

过去说酒厂的“只见拉酒车不断,不见厂房有冒烟”已经成为过去,如今都在发酵和酿造。不过原浆不再做商品酒,商品酒的成分不再是原浆。根据《中国白酒制作技术》和《白酒勾兑技术》教程整理,如今商品酒的构成如下:

⒈精品酒:固态法白酒(70%)+ 液态法白酒(10%)+……;
⒉优级酒:固态法白酒(30%~40%)+ 窜香酒(50%)+ 液态法白酒(10%~20%);
⒊一级酒:固态法白酒(20%)+ 窜香酒(70%)+ 液态法白酒(10%);
⒋二级酒:固态法白酒(10%)+ 窜香酒(50%)+ 液态法白酒(40%);
⒌三级酒:固态法白酒(酒尾5% + 尾水5%)+ 窜香酒(10%)+ 液态法白酒(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说一个不是“原浆”的例子。

一直找不来个贴切的例子表达勾兑酒,上午和石家庄邱先生聊天说到“原浆酒”时,突然想到“稀汤寡水”这个几十年前的家乡老词,感觉找到了。

“稀汤寡水”是江淮地区民间俗语,也是老话、古语,我的记忆里用来形容稀饭(大米粥)的某一种状态。倒回去50年,老家信阳光山的生活条件不咋地,家家吃饭一个模板:两稀一干。早、晚喝稀饭,中午斗干饭,稀饭就盐菜,干饭就着煮白菜。正常的日子还算好,起码能把肚子填饱,就怕晚上来客。50年前家里来客是大事,不仅要在家里住宿,关键是已做好的晚饭不够吃。临时性处理办法,只有在稀饭锅里兑一大瓢水,把已经熬好的粥稀释了。那时的大葫芦瓢,一瓢水有两大碗分量,够一个人填饱肚子了。

有过柴火大锅熬稀饭(大米粥)经历的人,应该知道这样处理的效果:一锅稀饭兑瓢水后,再也熬不黏稠,而且味道也没了粥香,一股“澥”味,洗碗水的味道。最关键的,兑水的稀饭涨肚子,“原浆”稀饭能喝三大碗,兑水的稀饭两碗就撑。这种状态的稀饭,叫做“稀汤寡水”,不好吃,但能填肚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浆酒的“成团”特质因而被选择性遗忘。

酒精酒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因高科技的进入,目前已经做得比真酒还像真酒。无论口感还是风味,甚至比真酒要好,只是酒体实质不一样。尤其是原浆酒的“入口不化”,勾兑酒再也模仿不来,只有选择性地遗忘。在几十年的营销宣传中,根本不提原浆酒的这一特质,反而宣传为“入口即化”,说高度白酒入口即化才是好酒。

前面说过,商品酒都是合成酒,跟稀饭(粥)兑水一个道理。不同的是合成酒运用高科技,采取补救手段,用很多的添加剂把味道调整(模仿)成原浆真酒味道。可是酒的本性却无法模仿,比如原浆老酒呈油状、喝到嘴里成团状。所以,商品酒尽管喝着口感很好,其实还是稀饭兑水的效果:味道可模仿,本质学不了,且不说添加剂会对身体怎么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汾阳朋友回忆过去的原浆酒,他说:“其实汾阳周边人还是能享受到原浆酒的,我熟悉的这家酒厂,原酒产能500吨,一直购买他家门市的商品酒,后来直接去车间接甑锅刚馏出的新酒,65度,当地俗称炮子酒,瓮头清,一斤30元。一来二去和酒厂负责人熟悉后,带我去他的老酒酒库参观,最早的2002年到2019年,每个年份都有陈放两吨,大概有40吨,老酒只给朋友品尝,想购买带走没门。最后给我成本价卖了20斤2015年次新酒,得之如甘霖,回家我也拿酒坛继续陈放。可惜家中没地方放太多,不然用新酒陈放也是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