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新青年:记兰陵县行知陶学馆“孟臣古陶”创立者孟臣

原创作者:兰陵大官人

以前只知道兰陵有小郭泥塑、下村陶笛和索村泥陶,从来没有听说过“孟臣古陶”。

又一次,和朋友们去大宗山朗公寺游玩,路过马山村一个叫十里八村的农家院,就在那里尝了尝有名的地锅鸡。

其间看见摆放的几件陶器,我们就问从哪里买的,老板说是他表弟制作的,并且介绍了一些相关情况,我们听了很感兴趣,于是要了联系方式,决定改日去参观。

但是这个制陶人一般很难见到,他在索村(也就是产泥陶的那个村)开了一家叫解忧杂货铺,平时自己不怎么打理,经常隐居大宗山。

越是这样,我们越是好奇,后来我们终于设法见到了他。

原来他叫孟二冬,家住索村南的庙疃村。庙疃村本来是有寺庙的,三面环河,可惜文革期间被毁。

据孟二冬介绍,清朝末年,也就是太爷爷那一辈开始就是制作陶器的,后来发现庙疃这个地方有适合制陶的原料,就从从南桥小寺迁到这里居住。

庙前东南是两河交汇之处,产黄褐色的黏土,烧制后呈现红棕色,故而称为“庙前红”。那时主要是制作盆、罐、坛和缸,也做些茶壶、油灯、碗或者盏等小件,因为生意好,就开了个像样的作坊,唤作“孟臣古陶”,因为太爷爷的仰慕明朝时的制壶高手惠孟臣,所以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叫做孟臣古,门前还镶嵌了两只玉兔。

后来积攒了一定的家业,置办了很多良田,成为了小小的一方地主,后人便靠祖田安居度日,不再从事制陶,以至于手艺近乎失传。

到了孟二冬这一代,他决定重拾祖上的传统,把“孟臣古陶”这一老字号延续下去。

在摸索继承祖辈技艺的同时,孟臣古陶还进行了创新,比如在陶土中加入麦饭石粉末和砭石粉末,以此来增加陶器的韧性和养生功能。

现在,孟二冬已经让“孟臣古陶”重新焕发了生机,很多人想批量购买,但是他拒绝批量生产,他只在兴致来的时候进行艺术的创作,用他的话说,他想让每一件作品都有他的温度和思想在里面。

下一步,他打算在大宗山脚下建造一个陶艺研习基地,把创作和教学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对家乡的传统艺术感兴趣,留住乡愁、留住文化之脉。

本来打算请他吃饭,一起深入交流下,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说他要上山采气了,有缘山中见。

云深不知处,有没有人见过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沂蒙那些人和事儿,点击下方关注和留言

讲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现沂蒙风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广博,但求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