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隐彩路边,有座不起眼的建筑,坐南朝北,临河而建,名叫“临塘庵”。庵内大殿东壁嵌有碑文一块,原本被涂抹了白灰,与白墙融为一体。

近日,受托打理此处的翁依叶、王巧娜母女花了一整天时间,将碑文上的字一个一个清理了出来。经专业人士辨认,碑文内容为《仁义茶会碑记》,记录的是百年前横街镇乡民为方便往来客商,建亭施茶的义举。此碑初立于民国七年,即1918年,距今已过1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女俩清理“茶会碑”

此地原为广德湖堤岸

临塘,也称林塘。据专家判断,林塘当是广德湖西岸的一段。鄞西“桃源十景”中,就有“林塘绿雨”一景。有诗云:“仙源何处胜,幽赏在林塘。树密藤萝翠,溪深泉石苍。人家烟里住,鱼鸟霭中藏。久坐垂杨畔,恍疑汁染裳”。

广德湖最盛时的范围,东起望春桥附近的芦港码头,西及林村,南过蜃蛟,北至高桥。林村,即横街林村,就在《仁义茶会碑记》所述茶亭的西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今的“临塘”

今之临塘庵,正确的名字是林塘庵,民国《鄞县通志》有载。《通志》里说,林塘庵最早是唐大历年间(767-779)由一个叫道林的和尚建的,后来倒了,元至正年间(1341-1368)重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又重修过。清代时,又新建了廊楼。清同治元年(1862)因战争被毁,同治八年(1869)重建。元代明本和尚有《林塘庵》诗:“学得闲来便得闲,好山好水任盘桓。林塘庵外湖山景,堪与杭州一样看”。

民国时,此庵也叫茶亭庵,应与本次发现的碑文所载1918年设立茶亭有关。这里的茶亭,相当于一个路亭。从老地图看,这里刚好位于横街镇的最东面,门前就是原来沿河的古道,沿塘河走可以一直到宁波城区。该路亭应是宁波经过横街,通往山里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休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鄞县通志》地图林塘庵北、隐仙桥南有一小亭

《鄞县通志》地图中,林塘庵西北侧临河恰有一亭,推测就是茶亭。只是后来,林塘庵主体拆迁,庵堂的功能与茶亭合一。

为解行人之渴设亭施茶

今日的临塘庵共三开间,正门上悬有“临塘古迹”匾额。现存建筑,梁架完好,柱子很多都使用粗壮的石柱,推测原应属于公用建筑,极有可能就是百年前设立的路亭。

从墙壁中被清理出来的“仁义茶会碑”,高约2米,宽约1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碑文全貌

从碑文内容可知,这里地处“横街头者,居山乡之要镇,达城市之通衢,往来行人绎络不绝”。旅人口渴时,不得以,常“引泉代茶”“吸浊流为甘露”,虽能解一时口渴,但会使人得病,因此,乡民早有创设茶亭之意。

设亭一事,最初由一个叫“柳义勣”的人动议,但其人事未成而逝。儿子柳开荣承其父志,首捐四亩多田地,又令其侄柳贤祥发动乡人一起捐款助田,成立仁义茶会,在横街隐仙桥畔购置这处灶屋,作为义务茶亭之用。

碑文后半段刻了当时50多位捐款人、捐款单位的姓名、数额,同“芳名录”。末尾有署名,“里人张世元撰记,郭维康书丹”。二人都不见记载,从文章和书法来看,应是当地的文士。

据专业人士判断,此碑为梅园石所刻。除底部略有风化外,保存较为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翁依叶(右)、王巧娜(左)母女

日常打理此处的王巧娜告诉记者,她们母女一直知道墙壁里有一块碑,过去管理人员觉得没有用,把这块碑刷上白灰遮起来了。最近,母女二人花了不少精力,把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出来,又请专业人士来辨认梳理,让这个茶亭的历史清晰起来。

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