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戏剧学院数字艺术设计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综合媒介)考研专题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才思考研】

数字艺术设计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综合媒介)

才思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上海戏剧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数字艺术设计的考研详细信息!今天的内容分别有:

1.专业概述

2.考试科目解读

3.真题解析

4.参考书目

5.辅导资料

6.复试解读

7.导师介绍

8.联系方式

01

专业概述

数字艺术设计

“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以“新媒体演出艺术创作”为核心,培养新媒体演出艺术领域的应用型、创新型艺术设计复合人才。

该专业注重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创新理念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与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学习内容与创作实践的衔接性。使学生能够掌握新媒体演出艺术的多种创作技能,善于运用影像、声音、投影、网络、多媒体终端等多种视听媒体进行空间、时尚、交互、动画和装置艺术的创造性设计工作,成为具有协同创新精神的数字艺术设计实践人才,可从事新媒体演出艺术创作、教学和视觉设计、空间设计、网络设计等方面工作。

02

考试科目解读

初试一共考四门科目,分别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613戏剧基础理论

④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综合媒介)

关于外语,才思考研推荐同学们可以选择英语,毕竟同学们学了那么久了,考研还是比较好上手的。当然小语种也可以,不过复试要考口语听力,对同学们是个不小的考验。

关于专业一,同学们可以点击2022年上海戏剧学院业务课一613戏剧基础理论考研专题解读详细了解!

关于专业二,通过分析历年来的真题,上戏对数字艺术设计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综合媒介)的考察范围主要集中于: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电影制作等内容。

03

真题解析

从题型上来看,这几年的初试题型按照分析题的形式来安排。

数字艺术设计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综合媒介)的题目难度比较大,题量大,题目既有基础内容,也有综合考题。这要求同学们熟读书籍,掌握基础考点。

关于答题训练。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做一做参考书里的课后习题,这些书大都是经典本科教材,可以做章节后的题目。还有就是一定要做往年真题。

所以,从考试范围来看,需要阅读的书籍是很多的,接下来跟着小编来看看应该看哪些书。

04

参考书目

【1】、必读书籍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陈永东,中国青年出版社

本书从九个方面为读者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知识,同时也探讨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当下流行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角度。希望无论是数字媒体艺术从业者,还是对数字媒体艺术感兴趣的朋友,读完本书都会收获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艺术经典》,飞苹果、杨青青,上海文艺出版社

《新艺术经典》的选编,即是作者的一个创意,那就是:探询艺术的策略方法。因为,对于每个艺术创意来说,只有一种方式能最为有效地向观众传递寓意。《新艺术经典》作者所做的,便是描述艺术家的想法如何通过他选择的呈现方式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作者归纳了以下十二种艺术呈现方式,每种方式介绍了六位相关艺术家。

这是《新艺术经典》最的创意所在,颠覆了传统艺术史的思维模式。不再是“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概念主义……”的历史线叙述,也不是“雕塑、绘画、照片、录像……”的技术分别,而是集中关注于一件艺术品如何发挥其功能,集中关注于一个艺术家如何具体表现其中心思想的过程,以便读者加以体验。

《新艺术经典》所主张划分的这十二种艺术呈现方式及其定义和策略并不意味着这是绝对完美的分类标准,而是作者为更新的词汇和相关参照体系以供读者灵活运用,《新艺术经典》附一第DVD数据盘片,以方便查询《新艺术经典》内容,更有艺术家的活动影像,访谈,作品展览现场,以及录像作品等可以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内容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教材》共分基础和专业两部分,专业部分又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三大类,是一套适合高等院校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的系列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谭力勤,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是一部对科技奇点时代艺术将如何蜕变进行大胆而可靠的演绎、预测的奇书!

作者是艺术领域的大家,是“奇点艺术”概念的提出者和布道者,在中美艺术领域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基于对世界前沿科学、奇点学和艺术创作的研究,用敏锐的艺术嗅觉、丰富的想象力、爆破式的创作力和开 拓性的视野,对即将来临的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给予大胆而有可靠依据的演绎和预测,深入探讨了未来艺术家的核心作用:即把技术人性化。大胆预判了未来科技艺术的创新概念、思维、造型、形式和材料的发展趋势。其研究结论是颠覆性的,对当今造型艺术、建筑、音乐、戏剧、服装、动画、游戏、影像、设计学科、科幻文学以及科学研究都将有重要的启发。

全书一共5章:

第1章:阐述了奇点和奇点艺术的概念、相关规律和重要学术论点,介绍了史上著名的奇点学家、未来艺术学家和预测未来的艺术家。

第2章:重点演绎了强人工智能艺术的未来扩展轨迹与特征;论述了技术智能将重构艺术家创造力的内涵、强人工智能挑战艺术的本质与特性。

第3章:着重预测了未来无界面虚拟现实艺术的呈现特质与创作规律;论述了人类与虚拟现实主宰博弈的发展必然性;揭示了真实艺术和虚拟艺术将无明确界限的未来归向。

第4章:主要探求了未来纳米架构艺术创作的挑战与困境;陈述了万物纳米级结构美重组的爆发力度,以及纳米艺术的微观结构和不可视美对未来审美意识的冲击。

第5章:憧憬了4D智能打印艺术在未来演变中的特殊品性;剖析了各类智能材料在4D打印艺术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打印出任何材料和状态艺术品的可能性。

要重点强调的是,书中附有大量具颠覆性的未来艺术范例,以及概念效果图、艺术流程插图、技术流程图,丰富生动而又不失严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码艺术学》,黄鸣奋,著学林出版社

《数码艺术学》各节有基本统一的格式,即首先阐述相应的艺术现象与数码媒体的关系,然后分析具体的艺术实例,再从理论上概括其创新性。对于创新性的论述,各节均有侧重,目的是避免彼此重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拓展阅读书目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李四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字媒体设计》刘惠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美学本性》贾秀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李停战,周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05

辅导资料

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综合媒介)的资料根据上海戏剧学院的考试范围和最新真题内容,主要包含了下面这几本资料:

1.《数字媒体技术基础》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资料考试中能够涉及到的有关数字媒体技术部分的相关内容,当然,里面也包含了一些类似于vr、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考试中会考到的参考书中没有的内容

2.《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是数字媒体艺术最基础的理论书,总结了基础考点,也是答题主要的论点来源。

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从设计理论出发,将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结合到一起,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关注。

4.《新媒体概论》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媒体是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考察范围,常常结合现象命题,这类问题可以运用新媒体概论跟数字媒体的特点来分析,这本资料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

5.《视觉文化》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关于【视觉文化】部分的资料确实不是很多,这本资料包含了视觉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视觉文化与美术、视觉文化与电影、视觉文化与摄影、视觉文化与广播电视以及视觉文化与新媒体

6.《交互设计》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资料从理论角度来整理,可以作为答题的论点,也能够在分析案例的题目里运用。

7.《人机交互》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机交互设计将解读角度限制在人与机器之间,也是现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最主要的运用。

8.《媒介》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资料是专门针对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综合媒介)中所要考到的媒介的关系所汇编的。

9.《世界现代设计史》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资料更多的是用作答题的论据来使用,补充你的答题论点,让答案更加丰富,不是空谈。

10.《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题库》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资料整理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常考题,可以参考答题思路,不要照抄哦。

11.《上海戏剧学院921数字媒体设计创作(综合媒介)考研真题》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我们整理了往年数字艺术设计考研真题,这对于考研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06

复试解读

【1】、往年复试分数线

近三年政治外语分数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三年专业课分数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里可以看到,政治外语及专业课分数线均按照国家线安排,这三年有上涨的趋势。

艺术设计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往年复试流程

根据学科、专业要求确定复试内容,学术型学位研究生重点考察考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

复试方式如下:

(1)专业课测试

专业课测试为笔试形式,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一般为180分钟。

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不同于初试科目的本科主干课程(大学语文、文艺理论与常识),考试时间每门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线,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综合面试(满分100分,含外语听力与外语口语共20分)

综合面试主要考察考生以下内容:

1)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如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等);

2)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等;

3)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4)心理素质;

5)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敏锐性及逻辑思维能力;

6)外语口语(满分10分);

7)外语听力(满分10分)考试时长30分钟。

请参加数字艺术设计(MIA)MFA的考生注意:

1、请自带绘图板及相应驱动程序。

07

导师介绍

刘志新,男,副教授1963年生,2006年获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创意学院副院长,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艺术总监,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策划、导演大型新媒体视觉空间体验秀《天酿》、新媒体情景诗《追梦·中国》、新媒体舞蹈诗《极境》、《文明·图腾》、建筑投影《红楼@乐舞百戏》、《红楼@梦》、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等;主持完成2015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全媒体剧场(影院)交互直播平台技术集成与创作应用》、2013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多用途新媒体上戏剧院示范工程》项目和2013年国家文化创新工程《DTAM多维度戏剧艺术博物馆》项目的研究工作。著有《读解电影表演》,发表了《“后戏剧”时代的演艺语汇创新》、《新媒体演出艺术创作实践》、《用声音写作》、《欲望与失控的欲望》等论文。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影视导演

招生类别:MA和MFA。

陈永东,男,副教授1970年生,2005年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主要从事数码艺术设计、新媒体创意、传播与营销的教学与研究,担任《数字媒体艺术史》、《社会媒体营销》、《文化创意与传播案例分析》、《文化产品新媒体营销》等课程的教授,并兼任学院信息办副主任。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承担高峰高原项目《新媒体视觉艺术案例分析库》建设,出版《赢在新媒体思维:内容、产品、市场与管理的革命》、《智能营销:数字生态下的营销革命》等著作,发表《文化产业的新媒体推广策略》、《传统媒体人运用新媒体的49条原则》、《新媒体艺术创意案例探析》、《新媒体人才需求趋势与培养实践》、《媒体融合面临的十大问题》、《IP普遍开花激活中国文化产业》、《全媒型人才需具备的新思维新技能》、《内容付费新模式对传统媒体的启示》等文章。他熟悉数码艺术理论及新媒体技术,在指导数码艺术设计研究与创作的同时,还兼顾艺术作品的新媒体推广传播,曾提出“创意为众王之王”的观点,并提倡对内容、技术及营销等层面都要重视创意,使之相互支撑。曾获2008年中国十大IT博主及2015、2016年微博影响力科技评论大V等称号。

招生方向:数码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陈晔,女,副教授1975年生,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2015年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上海戏剧学院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专门委员会委员。担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课教学工作,以紧密结合实践的教学风格受到历届学生欢迎,多次获得教学奖。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上海市等专业设计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专业主课教学中,结合在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及总结的专业理论知识,贯彻理论结合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在国内学术及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戏剧演出传播的自媒体手段》《戏剧海报过度“形式”之反思》《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题”教育之探索》《扫一扫,艺术展览带回家——艺术展中二维条码应用的思考》《纸上的舞台——多元化演艺海报设计趋向与教学》《以受众为中心的图形设计》等相关论文,编辑出版的《包容——身边的创意环保手提纸袋》成为行业内首本相关类别设计书籍。专业主课《演艺传播设计》被评为市级重点课程。负责《上海戏剧学院视觉规范手册》设计,受邀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斯蒂芬.金精装、平装系列(32本)》《黑暗塔精装、平装系列(16本)》《梅赛德斯先生三部曲(3本)》《书.本系列(4本)》等书籍封面设计工作。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张敬平,男,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技术总监。从事演艺新媒体艺术设计与创作。由机械制造、计算机应用跨界到演出艺术领域,参与了世博会和青奥会等国家级大型活动项目,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和社会创作项目,有着丰富大型展览展示和演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项目经验。在国内核心期刊等发表多篇论文,近期参与创作的新媒体设计作品与科研项目有:

论文:2017年6月“数字媒体艺术: 少数民族艺术活态传承的新路径”,贵州民族研究,2017.62016年11月“ VR/AR在戏剧中的应用”,演艺科技 第11期2014年9月“大楼幕墙投影滤镜算法研究”,电视技术,2014年第9期创作:2017年,《天酿》大型新媒体视觉空间体验秀2015年11月,中国舞美三届展 AR交互舞台模型《爱情书简》2015年11月,上戏现象-启示与拓展艺术展 《管道世界》2015年10月,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新场镇“更新场”艺术展 AR绘画《更新场景》2015年01月,马来西亚多媒体音乐剧《观音菩萨》

科研项目:2017年《网络交互戏剧创作研究》文化部项目2017年《《交互媒体设计》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15年《多用途新媒体上戏剧院示范工程》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项目2015年《多维度戏剧艺术博物馆》文化部创新工程项目2015年《全媒体剧场(影院)交互直播平台技术集成与创作应用》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 2014年《基于视线跟踪技术的艺术作品互动展示系统》文化部创新课题项目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杨青青,女,副教授1970年11月生,2008年获博士学位。目前为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在站博士后。2010年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主要担任校内和社会职务:上戏创意学院视觉传达教研室主任,创意学院艺术设计方向负责人。开设时尚艺术转媒体艺术工作室。社会职务:上海市侨知联理事、区政协委员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凭借《转媒体艺术展》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在全国做了8场大型巡回展出;凭借《动态追踪影像视觉》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获得张江专项发展资金2017年支持重点项目。“当代艺术实验与研究”“转媒体艺术”获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项目立项,并创意设计了“GIF转媒体青年艺术大展”“转媒体艺术展”等多个大展。 三年来出版的书籍《李磊视觉艺术的转换研究》、《当代艺术经典——新媒体艺术的创意与体现》、《画梦———青笔水墨》、《中国戏剧服饰艺术当代创意》;组织了“跨媒体艺术”网络平台和手机应用平台开发。已经开发了《京剧转媒体——传统京剧服饰图案的当代创意》展示应用与实践平台。开设了一系列“知名艺术家双师工作坊”,如《转媒体联合工作坊——杨青青与法国艺术家ALEXANDER》,《转媒体联合工作坊——杨青青与德国艺术家ROLF》,《转媒体联合工作坊——杨青青与德国艺术家Horst》,创意设计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摩登京剧秀——转媒体视觉艺术展》获特殊贡献奖,新媒体时尚戏《转媒体——水墨戏剧》获上海市文广科学进步一等奖。参加美国纽约艺博会艺术展获艺术创作类一等奖。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美国新泽西莱斯博物馆、上海壹号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等策划了大型“转媒体艺术展”。个人有二十项国家专利,其中有两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如360度舞台捕捉摄影系统、基于人物位移识别的显示系统、手势捕捉屏幕操控系统、几何布局的舞台氛围控制装置、体感捕捉虚拟控制系统、全息舞台投影显示装置等。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服饰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徐国峰,男,副教授1974年生,200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获硕士学位,2013年获副教授资格,中国美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访问学者,中国十佳商业摄影师、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会员。致力于将戏剧舞美、中国传统视觉概念融入到创作中,涉及摄影、绘画、装置及空间设计。先后在连州、平遥、上海、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同时参加包括香港亚洲当代艺术展、PHOTO上海国际影像艺术博览会、法国卢浮宫画展、西班牙加利西亚国际艺术双年展、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LOHAS国际艺术博览会、巴塞罗那国际艺术博会、上海艺博会当代艺术展等国际知名双年展和艺博会。空间设计涉及话剧、 京剧、昆剧、舞蹈以及王潮歌“又见”系列《又见五台山》大型环境情境剧的前期舞美设计等 ,作品入选全国舞美展。景观类作品有越南国家体育场主体雕塑、上海世博会零碳馆景观等。

获奖: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 第三届全国舞美展视觉展铜奖 上海创意产业博览会铜奖 中国舞台美术教学成果展优秀教学奖。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油画

招生类别:MFA

马楠,女,副教授,

1978年生,博士,

研究方向:动画设计,漫画与插画,数字媒体艺术。

科研水平:参与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动画设计》、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项目2项,独立出版专著两部,参与编写的书目十余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学术业绩:2014年上海市高校产学研计划。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国内访问学者项目。2020年金犀奖动画节评委,长三角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数字媒体艺术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IDMT认证3dmax中国地区设计工程师。

课程教学情况:所授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设计、数字雕塑基础、速写、动画毕业设计等。获得2012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设计等级奖,IDAA国际美术师设计协会银奖。2017全国数字艺术大赛动画组银奖,2017年汇创青春动画组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019年第五届汇创青春动画组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等五十余项奖励。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俞玮娅,女,副教授

1980年生,2012年获博士学位。2018年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奥地利奥中文化交流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 校访问学者。上戏创意学院动画专业教研室主任,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研究、动画设计研究。

先后完成文旅部科技创新项目《基于视线跟踪的艺术作品互动展示技术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城市化发展中的画报艺术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晨光计划”项目《二十世纪30年代海派漫画研究》等。发表论文《谈新媒体动画艺术在舞台美术中的运用与发展》《刍议<点石斋画报>的艺术》《〈上海泼克〉之视觉文化探析》《上海漫画的黄金岁月》《从〈穿越时空的少女〉看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点滴》等。出版专著《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漫画艺术研究——聚焦上海漫画的发展进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竞赛”“中国国际印刷创意设计大赛”等专业设计比赛,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完成上海市重点课程《动画设计》项目建设。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顺利!在这里,我们可以让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让你一次圆梦,可以让你的人生没有遗憾,才思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