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国号魏,史称曹魏,由此开启了三国历史;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以接续大汉朝;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三大强国是在汉朝末年,大量地方割据力量在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军事力量。

在当时,三国中较为弱小的吴国和蜀国结成联盟,使得当时的中原社会出现了一种稳定性。然而,后来司马氏夺取曹氏江山,这对三国鼎立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司马氏夺取曹氏政权的重大影响是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

从最初动摇三国鼎立到最终结束三国鼎立。具体来说,司马氏夺取曹家江山,使得效忠曹氏的能臣纷纷逃亡蜀吴,而留下来的人也不满意司马氏的专权而出现政权内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

在此背景下,司马氏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就必须革新曹氏政权,以增强司马氏在曹姓政权中的实际权力,其结果是司马氏最终代魏建立西晋,并为日后瓦解三国鼎立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司马老贼”打劫曹家江山,曹氏宗亲“魂飞魄散”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一场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和曹氏的曹爽都是魏明帝的托孤大臣。然而,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排挤,曹爽的曹氏大臣权倾朝野。潜心蛰伏的司马懿最终于公元249年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坟时发动政变,并控制了都城。

此后,曹魏政权就落入了司马氏手中,而曹爽集团则被诛灭,这一事件不仅对曹氏政权的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对当时的中原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它也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权

1、曹氏能臣逃亡魏蜀

三国之所以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稳定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不断输入与更新,孙吴前有周郎且后有陆逊,蜀汉前有孔明且后有姜维,曹魏前有荀彧且后有蒋济。曹操在壮大自身力量时曾多次颁布“求贤令”,而且曹操在对待人才时颇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决心。

因此,曹操为日后的曹氏政权留下了大量能臣,而且这些能臣也十分忠心于曹氏,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曹氏能臣自然会不满,进而逃亡魏吴,辅佐明君打败司马氏政权。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夏侯霸逃亡蜀汉,夏侯霸是驻守雍州的征蜀护军,一方面,从其姓氏就可以看出他与曹爽有亲戚关系,这使高平陵事变后的夏侯霸十分担忧。同时,他的侄儿征西将军夏侯玄被召回洛阳,夏侯霸担心自己也会被司马氏所迫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懿

另一方面,侄儿夏侯玄回到洛阳后卸任征西将军一职。与自己多年不和的郭淮却继任征西将军一职,夏侯霸意识到自己的艰难处境,并且看清了司马氏在曹氏政权中的实力。最终,他决定逃亡蜀汉。

2、曹氏政权内讧频繁

高平陵事变后,虽然司马氏夺去了曹氏政权,但是曹氏政权中仍然有大量曹姓之人,这些人往往会联合不满司马氏且忠于曹氏的人来反抗司马氏的专权,因此,这部分人就会成为司马氏政权的不安因素,淮南三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淮南三叛包括王凌之叛、毋丘俭、文钦之叛和诸葛诞之叛。

公元251年,曹魏政权的王凌发动叛乱,因为王凌认为曹芳年幼致使君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就企图废除曹芳而立曹彪,结果司马懿率军讨伐王凌,王凌自杀并被诛灭三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

公元254年,毋丘俭、文钦举兵反抗司马师,他认为司马师废曹芳为不仁不义之事,遂决定保卫曹魏,结果毋丘俭和文钦皆被杀害。公元257年,司马昭逼反诸葛诞,诸葛诞是曹魏政权的征东将军,但在夏侯玄等人被杀后亦感到惊恐,遂发动叛变。此三者统称“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反映了司马氏夺权后所出现的政权内讧,但同时,平定淮南三叛使司马氏在朝中威望大增,支持曹魏皇室的人逐渐减少,这些支持者或是自愿更改阵营,又或是屈服于武力而被迫更改阵营,这就为司马氏政权合力统一三国奠定了实力和声望。

3、司马氏革新曹氏政权

三国鼎立的存在给中原社会以稳定,却也是曹魏政权出现了政治日益腐败的现象。曹魏后期的皇帝或是年幼,又或是能力不足,早已没有曹操的“天下归心”之志,也没有曹丕的手段计谋,这导致很多能者得不到重任,无才但有血亲关系者却可踏入仕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相较于曹操时期,曹氏政权在人才方面已经衰败了,伴随而来的是“诸家争私利而忘公义”,官吏腐败和徇私枉法成为普遍现象。面对这一现象,司马氏夺取曹氏政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革新作用。

司马昭掌权时期,在经济上,十分关心农业发展,废除民屯制度,因为屯田所要上交的地租很重,成为屯田客的负担,这就会降低屯田客的生产积极性

在政治上,司马昭镇压诸葛诞的叛乱,彻底结束了“淮南三叛”,基本清除了政权中的曹姓者。军事上,司马昭同样具有将兵之才,镇压叛乱之事时常有之。司马氏作为新势力的代表为旧有的曹氏王朝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昭

4、大权独揽的司马氏动摇鼎立格局

高平陵政变奠定了司马氏掌握曹魏政权的基础。一方面,司马懿作为唯一的辅政大臣,在诛杀曹爽后既成就了他的威名,又增强了他的实力。从后世继承者来看,蜀汉有乐不思蜀的刘禅,孙吴有年幼体弱的孙亮,曹魏有有心无力的曹芳。

这些继承者要么年幼,要么缺乏先辈之才,唯有司马懿有成年且智谋频出的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后来的司马炎等继承者。所以,司马氏从政治、经济,到后世继承者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缺乏的是一个夺权的机会。

公元265年,曹魏的统治者曹焕正式退位,让位于司马炎,即晋武帝,司马炎建元泰始,从此曹魏政权灭亡,西晋建立。在此之前,司马昭就已经于公元263年灭亡了蜀汉。至此,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都已灭亡,唯剩下江东的孙吴政权,三国鼎立之格局在蜀汉灭亡之时就已经被终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爽

所以,实际上,司马懿和司马师动摇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司马昭和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这显然得益于司马氏后辈中的佼佼者们,晚期的魏蜀吴已逐渐丧失此优势。

高平陵只是开端,司马氏后人唱了出“三家归晋”

1、司马氏领兵终结蜀汉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蜀汉的实力和人才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其后,姜维又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这些北伐耗损了蜀汉的国力,蜀汉已大不如前并逐渐走向衰落。

263年,司马昭率魏军攻打蜀国,兵分五路,集中兵力进攻汉中,蜀军无力抵抗,谯周力劝刘禅投降,姜维和邓艾等托孤大臣悉数被杀,至此,蜀汉灭亡。司马氏夺取川蜀后,将其变成曹魏的粮仓和征服东吴的跳板。自263年,蜀汉灭亡后,三国鼎立就已经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

2、司马氏建元泰始

司马氏两代苦心孤诣,从司马懿、司马氏到伐蜀的司马昭,经过了长期的蛰伏,最终等到了合适的机遇。咸熙二年,司马炎即位为晋武帝,曹魏政权结束,开始了晋朝的统治。然而,虽然西晋已经建立,但是当时中原社会仍未被完全统一,任何地方势力都有可能联合东吴力量以起兵反晋,形成新的“三国鼎立”局面。

3、西晋灭吴终三国

三国鼎立的真正终结在于吴国灭亡后的大一统,因为任何强大力量的存在都容易引起其他武装力量的跃跃欲试,所以魏蜀吴三国中任何一国的灭亡都不能称得上是三国鼎立的真正结束。

269年,在东吴政权内部离心离德,外部有司马氏大军逼近的同时,东吴军队最终战败,吴主孙皓投降,孙吴政权灭亡。至此,三国鼎立格局正式结束,西晋统一了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曹魏晚期的政权统治中早已出现了很多问题,非有宏志而不能拔除,而且内部统治阶级中也出现了裂痕,曹姓集团和异姓集团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曹氏的曹爽和异姓司马氏的司马懿皆为托孤重臣。

但由于曹魏政权姓曹,使得曹姓之人与异姓之人地位差别很大,这也是高平陵政变后,曹魏中的很多人倒向司马氏的重要原因。司马氏诸人在稳定内部统治后就开始合力对付蜀汉和孙吴政权,因此司马氏代魏自立的重大影响是动摇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东晋习凿齿曾有言:“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廓九城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从历史进程来看,司马氏取代曹魏后确实有“静汉末之交争,定千载之盛功”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两晋南北朝史(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