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做到了。”听闻多年的老友牺牲,毛泽东只是这么“淡淡”地说了一句。

1931年6月1日,被后世许多人认定的“中共历史上第一大叛徒”、“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在香港一次会议上指认蔡和森,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核心领导人随之被捕,而后受尽折磨,国民党特务用刀子剜去他的双眼、割掉他的双耳,逼迫蔡和森招出共产党秘密基地的位置,即便如此,这位36岁的湖南铁汉子依然誓死不从。

两个月后,国民党知道在守口如瓶的蔡和森身上已经不能够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便命令刽子手将蔡和森的双眼戳瞎、双耳割去,并将他的四肢钉在墙上。鲜血从蔡和森的四肢流出,黑洞洞的墙被染成了血红色,刽子手还用刀戳烂他的胸口,捣碎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胸膛。

这是人间最惨烈的粗粝苦难、是文本难以形容的苦痛与折磨,蔡和森像殉道者一般惨烈的死去,没有人知道,在被捕后的两个月里,蔡和森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但他没有背叛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顾顺章叛变所造成的影响才戛然而止!蔡和森用他的牺牲,为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叶剑英、李维汉、陈云、王明、博古、瞿秋白等多名后来党的重要领导人换来一线生机。

但这位在杨昌济口中和毛泽东并列的“救国二子”却早早地牺牲了,这无疑是中共早期历史上的一大损失!

有人比喻,若毛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卧龙”;那么蔡就是如流星一般短暂却耀眼的“凤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兜转、时光荏苒,

当先辈们追求的小康大同正在不断逼近,

当百年前先烈所向往的“盛世”场景在不断实现,

我们更有必要回顾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90后”他们所经历的一生,

他们的苦难、他们的奋斗,

他们的七苦八难、他们的七情六欲。

蔡和森,党早期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我党早期宣传阵线上的核心人物、武装斗争的早期提出者、和毛泽东并称为“救国二子”的湖南铁汉子,值得被后人铭记。

谨以此文记蔡和森烈士波澜壮阔、不懈奋斗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蔡和森亦是如此。出身在悲剧式家庭的蔡和森,多多少少因此带有一些“革命”色彩。

1895年3月30日,上海机器制造总局的机器轰鸣声依旧,这是一个大帝国的旭日残阳,某种程度上又代表“新的明天”的到来,而在这个代表着未来的工厂旁的一个小官员家庭中,一个婴童呱呱坠地,他便是蔡和森。

蔡家祖辈世代居住在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仁寿总季家巷,今天这里属于湖南省双峰县。这个山区密布的地方成长起来的一大部分人,长期处在贫困的边缘,是湖南省最不发达的五个县之一,直到2019年才脱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峰县卫星地图

他的父亲蔡荣锋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这个小小的家庭是当时中国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遭受着封建所带来的多重苦难,有着种种被定性为“封建腐朽的陋习”。

蔡荣锋深谙官场的蝇营狗苟,在黑暗的角落里盘算着肮脏的交易;在街头巷尾用最世俗和最庸俗的眼光,抽着鸦片审视一切过往的人群。他是那个时代最世俗的中国人,是利己主义者、是达尔文主义者,不同情其余的绝大多数人间过客、芸芸众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一位瘦骨嶙峋的工人登门拜访,那是一个格外湿冷的冬天,难倒了无数在上海打工的汉子,这位工人也就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希望他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疾病而裁减自己。

但是蔡荣锋不但不帮助工人,还对工人一顿臭骂。他善良的妻子葛兰英感到非常不满,就拿了些钱出门塞在工人手中说:“我们家就这点钱了,你拿着,把你的病看一看。”

但这一举动却惹怒了蔡荣锋,他对着葛兰英大吼道:“你们娘崽都是老子养活的,吃现成饭不要紧,还拿老子的钱送人情。”他一边骂一边拿着自己的烟袋朝着蔡和森打去,无能软弱的男人似乎只有在辱骂、殴打穷人和自家老婆小孩上,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

葛兰英挡开烟袋说道:“你自己想想,你现在变成什么人了?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你对同乡的苦境不但不同情,还要把人家刚出门去,你对穷人这样蛮横,对局里的洋大人却那样恭顺,不感到羞耻吗?”蔡荣锋大怒,夫妻之间本身就观念不合,平常吵架拌嘴是常有之事,蔡荣锋气上心头,竟将母子二人赶出了家,小小的蔡和森心中对父亲留下了极大的阴影。

但离开已然腐朽了的父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葛兰英这个坚强的女子带着儿子回到了娘家荷叶县(今荷叶镇,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下辖镇)。他的母亲经常教育蔡和森要爱祖国,做人正义,敢于为祖国的事业奋斗终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7年,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秋瑾为革命献身,谁都没有想到,秋瑾的逝世使得年仅12岁的蔡和森萌生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难而赴汤蹈火的鸿鹄之志,某种意义上这位女子的死亡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蔡和森心中的燎原。

1907年的夏天,秋瑾牺牲的消息传到了湖南荷叶县,秋瑾是乱世中最有战斗意义的女权主义者,却因女人之身、却因其革命的思想被当时的大多数人贬斥为乱党,但葛兰英却对秋瑾一直心怀敬佩。

得知消息后,葛兰英悲痛地告诉儿子蔡和森:“无论外人对秋瑾或褒或贬,你都要知道,秋瑾是为革命而牺牲,母亲希望你以后也能成为像秋瑾一样对革命有益的人。”母亲的话为蔡和森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成为了影响他一生的语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仅仅是谋生的话 做可口的湖南辣酱对于普通孩子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好景不长,蔡荣锋又回来了。

这次,蔡荣锋带着歉意到丈母娘家请求葛兰英的原谅,蔡荣锋这样的男人会因为什么才心生悔恨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只是因为他在官场上日益不顺,他才会想起母子二人来。蔡荣锋辞掉了上海的工作,陪葛兰英一同留在荷叶县。

蔡和森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蛮像当代许多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人,他处处限制蔡和森读书,还让蔡和森进入辣酱店当学徒,觉得有份手艺做工就已经善莫大焉了。蔡和森的祖父蔡寿崧就是卖湖南辣酱出身,蔡荣锋显然有些想让孩子继承祖业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勤奋好学的蔡和森却经常在辣酱店里偷偷看书,有一次被店主抓住,把蔡和森的书撕个粉碎,蔡和森一怒之下收拾行李,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涯。

可蔡和森到学堂的年纪已经是16岁了,一个学生辍学多年,陡然进入学堂,肯定会跟不上课程,蔡和森一个大男孩,竟然还要补起小学的课程来(刚进学校,读的是小学三年级的课程)。因为年龄太大,是被周围人起了个外号:太学生。

但由于蔡和森勤奋好学,平时阅读量就很大,在校的时候接连跳级,到了1913年竟然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了毛泽东的同学!

放到现在,就好比一个学生辍学多年,16岁才开始正式读小学,18岁就考了大学本科,诚然由于时代的原因无法精确类比,但蔡和森本人的努力程度也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蔡和森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结识了一生的挚友毛泽东,两个人年龄相差不大,毛泽东93年出生、蔡和森是95年出生,两人既是知己也是朋友,他们经常坐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下乡做调研。

1918年,23岁的蔡和森和25岁的毛泽东跑到湖南农村做调研,当时两个人身无分文,每个人只带了一把雨伞和一双草鞋,到农村整整折腾了半个月后才回家。蔡和森的母亲问他们,没有钱在外面是怎么过下去的?蔡和森回答:“我们见人说话,遇事帮忙,给人家送副对联,别人就给我们饭吃。看来,天下农民是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蔡两人当时还共同成立了新民学会、创刊了《湘江评论》,这在当时的湖南颇有名气,一时间在湖南的青年几乎都知道“毛蔡”。“毛蔡”二人在文采上究竟孰优孰劣呢?和毛蔡共同为杨昌济弟子并称“湘江三友”的萧子升曾有个非常个人化的评价,他认为毛泽东比起蔡来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相比当代的中国青年,蔡和森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也应当成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昌济是毛蔡两人共同的恩师

两人在一师就读的时候遇到了良师杨昌济,杨老曾经说过:“和森是理论家,润之是实践家”。的确,蔡和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期间,便经常与毛泽东一起讨论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何去何从,两人相互学习,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杨老称两人为不可多得的英才。

1919年杨昌济在自己垂垂老矣即将驾鹤西去的时候,给好友章士钊写了一封信高度评价两人:“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封信随即便寄给李大钊,也成为了杨昌济的遗言。1920年1月17日,杨老带着对蔡和森和毛泽东的期盼,离开了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9年12月,蔡和森登上了法国留学的邮轮,进入法国蒙达尼男子中学就读。但蔡和森很快发现这所学校教授的知识非常浅薄,于是一个月后就离校自学了。读者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去法国,却不选择在学校里好好读书拿文凭呢?

其实那个时代的风气就是不以文凭为基准,全看你学到了什么东西,比如我们推崇的大师陈寅恪,就曾游学欧陆,却未有一张毕业文凭,终身都只有“高中文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代去法国游学的学子,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只是在法国社会上打工、到图书馆看书,按照现代人的眼光这好像学不到什么,但实际上这些去法国勤工俭学的人,大批大批地成了后来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除了蔡和森外我们熟知的还有邓小平、周恩来、朱德、陈毅、聂荣臻等。

在此期间,蔡和森阅读了大量法文版的社会主义学说以及俄国革命情况的书籍,真正奠定了蔡和森拥护共产主义的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蔡和森的脑海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坚定的观点,中国只有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才能够成功,他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在法国的自学之外,蔡和森还同挚友向警予结为伉俪,在法国结了婚。两人的爱情被形象地称为“向蔡同盟”。他们为自己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振宇”。此后,“振宇”二字出现在各大报刊上,经常针对当时的局势针砭时弊。几年后蔡和森和向警予有了蔡妮、蔡博两个孩子,但终究因为种种原因,两人在莫斯科和平分手。可能是比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来说,两人更适合携手治国平天下吧。但情变义不变,两人分手后仍然是挚友。1928年,33岁的向警予因叛徒出卖被捕,壮烈牺牲。蔡和森闻讯悲伤至极,挥笔写下了《向警予同志传》: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回国后,蔡和森知道,必须让国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共产主义的正确性,因此他在国内大力宣扬无产阶级专政,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这种远见卓识,在100年后的今天,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1年在上海嘉兴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自此产生,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在历史教科书中代代相传,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的真正提出者,是赴法留学的蔡和森。蔡和森在法国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利用自己所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一封6300多字的信中详细地讲述了如何建党的过程,他在信中写道:“(应该)明目张胆正式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我意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

此信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毛泽东在看完这封信后赞叹道:“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1年,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蔡和森便正式开启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变中国革命的历程。

熟悉党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早期的我党以宣传和城市工人运动为工作重点,而党早期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就是发行量一度达到十万份的《向导》周报,当时的读者形容《向导》是“四万万踏在国内外强盗脚下苦难同胞的赤卫军之先锋队”、“国民革命的导师”、“工人革命的喉舌”。

1923年北大曾经有一份民意调查,其中有一题问“中国的‘日刊’‘周刊’,你最爱看哪种?”,排名第一的就是《向导》,占据周刊的榜首。(共1007人参与调查,《向导》获224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份报刊的幕后主编,正是大名鼎鼎的蔡和森。

蔡和森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人,经常挑灯夜战、熬夜改稿、成宿成宿的不睡觉,后来他的第二任妻子李一纯回忆道,蔡和森此时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生活作息非常不规律,经常工作到半夜,看书也会直接忘了吃饭,思考问题时喜欢在房间来回踱步,邻居们经常会被他踩踏地板的声音吵醒。

这样的生活状态,他的身体肯定是吃不消,甚至会因为哮喘咳吐血的情况。有一位党的老人曾经回忆:“和森的身体十分瘦弱,哮喘病也经常发作,气喘得像鸣笛一样,呼吸都显得困难,尽管如此,他依然不顾自己的身体,总是夜以继日的工作。他整天在屋子里埋头阅读或写作,常常为了思考一个问题,在房内来回踱步,夜深人静时,仍在看文章写稿子,疲倦了,连鞋子都不脱就躺在床上眯一会儿,一醒来又立即爬起来继续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和森如此的积极奉献,自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以至于后来大家提及《向导》周刊,都会联想到蔡和森的名字,后来蔡和森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历任中央宣传教育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等,可谓是实至名归。

1923年中共三大选举中央委员时,蔡和森的票数仅次于当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和李大钊同为37票!后来在举世闻名的五卅运动中,蔡和森以笔代刀,写出了战斗檄文式的《告全国民众书》,迅速把这场日商残酷镇压工人群众的运动扩散到了全国,掀起了全国人民反帝的热潮。但就在短短的几天内,蔡和森因为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去北京西山疗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12”反革命政变 处决现场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随后在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屠刀已然举起,但陈独秀等人竟然还妄想着“合法斗争”!蔡和森找到了毛泽东试图寻找共识,蔡和森说:“不想用武力去对付反革命,而想用合法手段去查办反革命,根本是笑话!”毛泽东直言:“与虎谋皮!与虎谋皮啊!”

毛泽东接着分析,提出可以占据湖南和蒋介石、汪精卫“三分天下”,指出:

“据湖南既可联合武汉共同对付南京,有如刘备之联吴拒曹,又不怕武汉反水,我们有了自己的武装,汪精卫他也得思量而行。以湖南为根据地又可取江西,夺贵、川……”

蔡和森听闻后连连称赞,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次谈话,蔡和森此时决心要力荐毛泽东进入中央政治局(后来,毛在当年8月份的会议上选为候补委员)。他们商讨出了《湖南决议案》,认为此时我党应该采取武装斗争的方针占据湖南,实行土地革命,并“在最短期间内应发展国民党群众三十万以上”、“推翻国民党土豪劣绅的中央机关,并改组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得出的正确决策,也是后来毛泽东秋收起义的思想基础。但这份决议案并没有在当年6月6日的常委会上得到通过,错失了最佳时机。不过武装斗争的方针却在当年的八七会议上得到通过,这个会议上的知名论断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蔡和森作为我党早期武装斗争理论的重要探索者,自然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8年6月中共六大上,蔡和森被选为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但在巡视顺直省委时犯了一定的错误,蔡和森主动请求中央政治局开除自己,因此同年10月,中央政治局开除了蔡和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的资格,但仍然让他负责宣传工作。

不久,蔡和森哮喘病发作,当年年底赴莫斯科调养,并同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员。在莫斯科待了1年多后,蔡和森主动要求回国,并于1930年5月到香港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这是他人生中担任的最后一份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中央特科实际负责人顾顺章在汉口被国民党逮捕,叛变革命。

顾顺章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下招出了上海中共中央机关的位置,还提出愿意协助国民党将其一网打尽。顾顺章的叛变使得多名共产党员被迫害,其中就有蔡和森。现在想来,若是顾顺章能够坚定党心,蔡和森也不至于英年早逝了,实在是可悲可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得到国民党高层的器重,顾顺章要求不要发电给蒋介石,因为蒋的身边也有中共卧底,但负责抓捕行动的蔡孟坚为了抢功,还是发了几封电报给陈立夫、徐恩曾。

不想这封电报被钱壮飞看到,他立马通过李克农、女婿刘杞夫将情报传达给周恩来,两天之内,周恩来将中央机关200多名人员秘密转移。钱壮飞的冒险送情报和顾顺章胆小软弱亦是形成了鲜明对比。若是没有钱壮飞,200多名中共党员将遭遇怎样的迫害,结局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纯 蔡和森死后先后嫁给了杨开智、李立三

1931年3月蔡和森被派到广东担任两广省委书记,但当时广州形势异常复杂,蔡和森只能在香港展开工作,为了减轻负担,他与再婚妻子李一纯租住在一家厂房二楼的小房间内。

6月10日上午,香港海员需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因为,被视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已经到达香港,同事们预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让抱恙的蔡和森最好不要前去,但蔡和森始终放心不下,还是决定中午前去。

出发前他告诉妻子:“下午一点我一定会回来,如果没有回来的话就是被捕了。”熟悉的电视剧台词,没想到真的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蔡和森身上。蔡和森一语中的,再也没有回来,那是李一纯最后一次见到蔡和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午时分,蔡和森刚进入会场,就被早已在会场埋伏的顾顺章将其认出,蔡和森随即被特务当场逮捕。蔡和森被捕后,我党立即组织人员营救,但是国民党已经快速地把蔡和森押往广州军政监狱秘密关押,营救并没有成功。

在被关押期间,蔡和森受尽国民党特务的残酷折磨,国民党严刑逼供,用各种丧尽天良的手段逼迫他说出组织秘密,蔡和森依旧不为所动。

1931年8月4日,国民党见蔡和森态度坚决,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在他身上也不会获得任何关于共产党的情报,于是将他的四肢钉在墙上,挖去他的双眼,割掉他的双耳,刽子手用锋利的刀戳烂他的胸口,蔡和森当场牺牲,年仅36岁。遥想公元214年,“凤雏”庞统被流失所伤,葬于落凤坡,同样年仅36岁。

历史仿佛用这样的巧合,给两位似乎有着同样使命的人开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听闻蔡和森遇难,只是平淡地说了一句话:“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做到了。”

也许他的心头涌现的是往昔在湘江共同“挥斥方遒”的激情与畅想,

也许回忆起的是十年内战时期两人共同经历的磨难与思索。

但我们再也无法复刻年轻的伟人内心的悲伤和苦痛了,这对在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少年阴阳两隔,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啊,这不过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是每一个爱国者应该做的,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做的。

不过,毛在说这话的时候,应该是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了。

毕竟,为革命牺牲、为中华之崛起而牺牲,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做的。

毛泽东也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和蔡和森一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比喻,毛泽东和蔡和森好比“卧龙凤雏”

蔡是凤雏,像流星一样划过,留下灿烂的星焰,炫极一时。

毛是卧龙,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蔡和森的牺牲无疑是中共历史上的一次悲剧,这位在杨昌济眼里和毛泽东齐名的少年英才、国之重器,生命定格在了最好的年纪、定格在了名叫青春的年纪。

然而,我们却依然能在史料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蔡和森蓬勃的心跳声,和那个时代像蔡和森一般的青年难凉的热血,这是我们作为后人的幸运。

我们中国人走过了用淋漓鲜血才能堆出和平的年岁,似乎那些关于鲜血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但人们应该看看那些为子孙打下基业的前辈。

这不是回头看,只是我们向前走的时候,根就在哪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