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梦晓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激发社团活力?海南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伟言。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与学校显性课程相对的一种隐性课程,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能通过激励、陶冶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尤其能锻炼大学生社会交往、组织协调能力。”李伟言认为,大学生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不仅是大学生活的一种遗憾,也不利于自身发展。网络时代,有些高三考生填报志愿时,也会关注报考高校的社团文化和相关信息。

当前,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呢?李伟言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社团运行的自主性原则。趣味相投、爱好相近的成员是高校学生社团存在和运行的前提。

其次,体现平等性。社团是一个契约性的学生组织。社团成员之间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参与社团活动的策划和开展,社团组织者应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的特长做好分工,让成员承担社团发展责任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

第三,高校要加强引导。高校社团种类繁多,除了要发挥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外,也离不开校方的积极引导。例如,对于与学校专业密切结合的学生社团,专业教师可以从社团建立和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确保活动时间、空间和必要的经费等,高校应在多个方面进行积极引导,提升社团活动内容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