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周五,我在直播时聊到的这台相机,就是自己设计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播时间有限,说不了太多。其实关于这台概念相机,关于设计相机,我还有很多想聊的。

1

为什么设计?

前面说的不满足于现状,主要是不满足于如今的相机过于看重功能,而对外形、人机交互方面没有野心。

你能看到某些品牌的相机,几代机型用的都是几乎相同的造型,即使有改动,也不过小修小补(某尼同学你坐下,反正你不是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能猜出这四台相机的型号吗?

而如今的摄影师都不是干活儿的苦力,我们除了追求画面的表现力与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也追求所用设备外形上的优雅与美观。

摄影师,或许不能算是时尚人群,但我觉得,应该算是距离时尚最近的一群人吧。至少,是关注时尚、美学、设计的人群。

但你再看看现在相机厂商出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mm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传递出一个概念,那就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在选择设计参考对象时,直接跳过的就是飙功能的胶片单反末期(约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和全画幅热潮之后的数码相机时代( 2008 年之后的,不过也有例外)。

而是选择了更古老的机型作为参考,比如佳能在1966年推出的Demi EE17。

这台相机圆润古典的造型别具一格,特别是正面取景器部分的设计尤其令我喜爱。而每一面都采用了银黑熊猫色的搭配,也让其显得非常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不禁让我想到《头文字D》里的拓海的那辆AE8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动漫中 86 的独特造型也是

区别于其他 “现代” 赛车的重要标志

从侧面反映了拓海的独树一帜

另一个参考对象是近代的 Leica X2。因为我不想让我的视野过于局限于胶片时代,而是也要看看数字时代,传统相机厂商在融合数字技术后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一点出发,徕卡的X2尽管不是一台性能出色的相机(好像卖得也不太好),但是我个人认为它在设计方面非常出色。

总之,作为一个外行,我在参考了这两位“前辈”之后,开始思考和设计属于自己的相机。我的作品里有Demi的影子,也有X2的影子,但你会发现,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我并不想要纯粹的复古,而是希望将最新的技术融入其中,让复古的同时,相机也能好用,甚至尝试去解决以往相机在使用时的一些问题。

- 再次强调 -

下面的内容只是我的想象和愿望,可能会不切实际。

既然是梦,还不自己说了算~

2

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设计的相机,系列名称叫做DiGiChalf,即“数字半格相机”。因为我希望将镜头和机身的体积做小,使用固定镜头 APS-C画幅传感器,而非全画幅。

这是因为 APS-C画幅的面积其实就是全画幅的一半,这与胶片时代半格相机(如佳能Demi和奥林巴斯的PEN-F)的概念相符。并且在镜头虚化方面 APS-C 的大光圈镜头效果并不差,而且 APS-C 画幅的传感器有很多兼顾高速、高画质的,机身性能不会弱。

其次,分别源自佳能Demi和徕卡X2的两种原型机,都划分成更细致的3条产品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求更复古的外形与操控习惯,

会有大量拨轮、转盘等机械感的操作零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灵感源自Demi的DiGiChalf Classic

(当时写的是Professional ,定位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对复古的外形,同时对相机进行激进地简化,

用机身顶部一大块屏幕取代传统机械拨轮和按键,

依靠屏幕和 EVF 进行人机交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降低成本,对 Touch 进行简化的机型。

减小甚至去掉屏幕尺寸,

只靠 EVF 加几个按键转轮进行人机交互,

多彩的外观和装饰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相同的3条线,但是两种原型机在外观上也略有不同,比如模仿自Demi的机型自带比较舒适的手柄,而参考X2的机型采用更简洁的平面机身,另配手柄。

因为一体式手柄会破坏这类机身的视觉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灵感源自 Leica X2 的 DiGiChalf Classic

而这三条线的名字,也代表了我所认为便携相机应该走的三个方向:经典复古、智能触控、年轻时尚高性价比。

从上面的介绍中,你应该已经看出我在人机交互方面有与以往不同的思考。

无聊是基于 Demi 设计的数字半格相机,还是基于 X2 设计的,它们都有点类似传统的旁轴相机。但是,在传统旁轴取景器位置的那个取景窗一样的东西,并不是取景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东西,它的功能,是我在设计DiGiChalf 系列相机时的核心功能 ——超范围取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功能的灵感来自于 iPhone ,我认为类旁轴相机的取景器在今天已经可以被淘汰了,因为电子取景器无论是清晰度、反应速度、色彩、多功能显示等方面,还是在弱光时的对焦便利性方面,都要远胜光学取景器(无论单反还是旁轴的光学取景器)。

但是,我不认为只有一个EVF是最优的解决方案(看液晶屏就更不是了)。

换句话说,我认为闭上一只眼睛去观看取景器,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沉浸式体验。但是这也会导致视野变窄,看不到取景画面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当然清楚,有经验的新闻、体育和生态摄影师,会习惯右眼取景,左眼保持睁开。但是在我看来这也很难受,属于为了拍到好画面而牺牲拍摄乐趣的行为。

所以,我思考后认为的最优解是扩大EVF的显示面积和显示范围。特别是显示范围。

我设计的相机,在传统类似旁轴相机取景器的部分有一个“伪装”成光学取景器的窗口,我希望在那里藏有一个广角或超广角摄像头。

这颗摄像头负责采集更宽广的画面,并投射到取景画面之中,与主CMOS所采集的画面进入融合显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景暗淡一些,但能看清物体和事件,主CMOS取景画面更清晰、更亮,用来确定拍摄范围,并更精准地确认对焦。

或许有人会说这很像徕卡旁轴相机的线框取景,我觉得也是,但比起传统线框取景器(只有几种线框可选且无法放大),我觉得电子化后的取景器一定会是体验更好,并适用于更多拍摄场景的。

当这样的取景方式实现后,我觉得机身背面的液晶屏都可以省去。因为沉浸式的取景一定会更加诱人。

除了相机的取景方式,在液晶屏的设计和交互方面。我也有更多思考。

我看到了像尼康35Ti和28Ti那样的表盘设计,爱普生的R-D1也是。但我觉得那些都还不够好,我参考了钟表的表盘设计,并尝试与触控液晶屏的操控相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我希望这个表盘是一个OLED的高亮度显示屏,而非传统机械的表盘。因为机械表盘时间长了可能会出偏差,需要校准。并且低光照下也存在看不清的问题。

使用OLED表盘,则不必顾虑这一点。并且,我还能做得更多。我可以设计不同的表盘,让用户自己选择。可以古典,也可以赛博朋克。我甚至可以开放让用户和工作室自行设计第三方表盘。

可触控的屏幕,表盘也可以随意拨动,并以此来更改相机的相关参数。

当然,这一点对于DiGiChalf Touch和Colour两条产品线更具意义,而Classic由于本身具备大量的拨轮和转盘,所以屏幕会比较小,也没有必要用屏幕去完成所有的操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相机的背面,还有一个功能我觉得也可以脑洞,那就是去掉按键。

具备触控转盘的iPod已经被发明快 20 年了,具备压感屏幕的智能手表已经被发明至少五六年了,为什么我们还抱着传统按键不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触控条,放置于拇指范围内,当手指在上面划过时,边上的喇叭传来“ka-ta-ka-ta”的机械音,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结构应该比机械转轮更省空间,灵敏度更高,看起来也更酷——因为触控条也可以配以 LED 灯,赋予其多彩的颜色。

以上,就是目前我在取景、屏幕交互、触控条三方面的脑洞,它们构成了DiGiC half系列相机的核心。这一系列的灵感源自古典相机,但交互和功能上完全是现代相机,甚至超过现代相机。

你会看到其中很多功能都有手机上摄影功能的影子,没错,在影像方面,由于手机业更激烈的竞争,所以很多手机上的体验做得更为强大。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学习呢?

3

可能实现吗?

这部分的答案是最简单的。

不可能。

我咨询过制作镜头的朋友,询问过相机厂商的朋友,也和做手机算法的朋友聊过,答案都是“没戏”。

因为如果把我的设想用于日系相机厂商,那么技术上没问题,只要他们愿意一定能造出来。

但问题是他们不愿意。

日系厂商会做市场调研,然后告诉你目前市场不需要这样的产品,用户不会认可,不会有销量,项目难以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述观点在我去年采访佳能高层时也得到了印证

不过,我不知道莱特兄弟在制造飞机之前,乔布斯在推出iPod和iPhone之前,有没有做过市场调研,他们又会被市场调研左右到什么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佳能、索尼成不了苹果,甚至现在的苹果也成不了当年的苹果。

当然我一个业外人士说这事儿,没什么可信度吧。所以……反正……你们是对的,不行就不行吧……摊手……

国产厂商呢?

可惜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相机厂商,技术上就极难实现。缺少最核心的CMOS图像传感器,也没有用于图像处理的芯片,更没有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说自造相机 CMOS

很多相机大佬的 CMOS 都是看索尼脸色

至于其他的公司……我觉得还是不想了吧,想太多没用,也不是我所能左右的。

聊到这里,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设计相机,究竟是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

在我看来,以现实而论,毫无意义。但以一个创作者而论,这至少是一场很有趣的头脑风暴。

至于这场风暴只停留于脑海,还是可以成为吹动现实的蝴蝶翅膀?

我其实还是报有期待,只是也不强求吧。

所以

这是结尾

也是一个开始……

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果不做一些想象不到的事情,如果只是安于现状,安于接受他人赋予你的东西,那么未免名不副实。

所以就算我设计的相机实现的可能性为0,至少我想到了,我的内心就可以感到喜悦,感到放松了。

所以,这篇文章里你看到的DiGiC half,只是我的脑洞之一。折叠机、时尚相机……你想不到的,我还在思考更多。

没错,就算实现不了,想想又何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