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是你的伴侣是否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1. 在感情中摇摆不定、若即若离,一方面非常渴望亲密关系,但当关系确立下来后又会想要逃离,既害怕被抛弃又害怕被控制;

2. 在面对分离的时候(比如吵架即将要分手),更善于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问题上,同时也习惯性否认自己的脆弱;

3. 很难向伴侣透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面对争论、冲突和其他压力情况的时候,典型反应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如果有,那基本可以判定你或者你的伴侣属于回避型依恋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曾经分析过如何与回避型依恋的伴侣进行沟通和相处,但你知道回避型依恋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吗?

简单来说,人类这个物种在生下来的时候是非常脆弱且无助的,我们只有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生存并且逐步适应社会,而这个帮助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抚养人,这段跟抚养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就是依恋关系。

确定一个主要抚养人并且与之形成依恋关系,这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也意味着新生儿将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抚养者身心相依,将抚养者的照顾行为烙印在自己的潜意识结构中,从而形成了依恋模式。

这种依恋模式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模式下的孩子可以形成一个自信的自我形象,反过来也可以在应对认知任务时表现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又被分为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我们通常提到的回避型依恋人格也就是从童年经历中生发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在童年时的表现为:躲避与父母接触尤其是分离后重聚时,与父母间的交流回应也很少,久而久之形成了专注于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张力。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多半是有一个拒绝与自己产生联结的母亲,这类母亲会在孩子出现情绪需要安抚和接纳的时候选择逃避行为。对情绪表达的抑制、对身体接触的厌恶以及在实际肢体接触时的粗鲁不安都会导致婴儿置身于一个回避型的依恋关系里。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温暖的抱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常远饰演的鲍抱是个极度洁癖患者,他无法接受与他人进行肢体接触,甚至从来没体验过拥抱的感觉,而这一切的成因都来自童年时父母给自己营造的养育环境,父母拒绝鲍抱的拥抱要求并在鲍抱觉得恐惧、害怕需要安抚的时候要求鲍抱自己克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长期置身在一个需要自我克服情绪、不能耍赖撒娇、不能不乖否则就得不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那些不能被父母接受的情绪和需求压根就不可以表达,必须回避。

如此反复多次的经历之后,孩子自己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也保持了疏远和回避,长大成人后在与其他人相处甚至是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惧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且对伴侣的情感需求感到压抑和困惑。

但其实回避型依恋的人都会对爱情有一种极度的渴望,这其实是他们的潜意识在试图弥补自己童年时所缺乏的稳定和持久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让他们痛苦的是每当自己动了真情陷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就会很容易患得患失,不断地陷入会失去这份爱的恐惧里,而这个可能性会迫使他们回到自己小时候曾体验过的痛苦境地。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回避型依恋的人会无意识地退缩,他们的矛盾心理告诉他们只有让自己保持清醒、不完全陷入感情才可以全身而退,才不会承受被拒绝被抛弃的风险。

其实了解了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来源,我们也就懂了该如何与回避型依恋的伴侣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