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咸丰帝驾崩热河行宫,遗诏心腹肃顺等八人为辅命大臣,以辅佐自己6岁的儿子载淳,然而还没等肃顺等人回北京辅政就被两宫太后夺权,最终身死,开启了晚清政治新局面,深刻影响了晚清的走向,时过境迁,回过头来看这场政变,这场由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才干发动的政变,创造了一场属于他们的政治奇迹!

虽说现在都说是慈禧联合奕訢进行的夺权,然而在当时,慈禧是三人小团队中势力最弱的一个,慈禧家庭背景一般,先是贵人身份入宫,因为生了儿子,最终才成为了贵妃,虽然儿子当了皇帝,但真正的嫡母却是慈安,因此宫内外的大臣并不在意慈禧的地位,尤其是咸丰驾崩后,慈禧的身份只是一个太妃,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太后,并不甘于人下的慈禧开始一点点争取自己的地位!

为了获取太后名分,慈禧先是拒绝以太妃的身份在咸丰皇帝棂前祭酒,后要求效仿康熙帝的生母,以母以子贵的身份晋升皇太后,这样的要求自然遭到群臣的反对,幸运的是遇到了宽容的慈安,虽然慈安一开始也不赞同,但是在慈禧不断的要求下,还是同意了慈禧的太后名分,最终获得了“慈禧”的太后称号!

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从小就有才干,但却错失了皇帝之位,咸丰帝登基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打压,被排挤在中枢权力之外,然而能力超强的奕訢依旧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党羽,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留守北京,形成了以奕訢为首的訢党,和在热河的肃顺等人对立。

但是在咸丰帝死后,本来应该成为托孤大臣的他却被咸丰认为是二号多尔衮,被排除在外,因此奕訢就想利用咸丰驾崩之际的权力空窗期,打败肃顺,重新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奕訢首先想到的就是争取两宫太后的支持,虽然两宫太后和载淳没有实权,但却是皇权的象征。而当时的肃顺为了排挤奕訢,拒绝让其来承德,但奕訢凭借为兄弟奔丧的名义,还是来到了承德,在咸丰帝棂前大哭一场后,就去见了两宫太后,整天受气的两宫太后遇到了想要夺权的奕訢,双方不谋而合,一场政变即将展开!

政治行动,军事先行,肃顺等人担心权力被瓜分,命令各路的统兵大臣不得前来祭奠咸丰帝,然而一个叫胜保的将军却带着部队北上,驻扎在京城附近的密云,这个自然是奕訢的计划,沿着北京到承德一线部署军队,让政变有军事保障!

为了引爆舆论,在奕訢的暗示下,一个叫董元醇的大臣上了一份名为《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的奏折,这份奏折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且找亲王辅政,而这名亲王虽未明说,但大家心知肚明,这个明显充满火药味的奏折一下子引爆了肃顺等人和两宫太后的矛盾。

以辅政为名的肃顺自然不会把这个奏折放在眼里,直接把奏折交给两宫太后,看两宫太后的态度,两宫太后自然不会发表意见,采取拖字诀,留中不发,沉不住气的肃顺等人前去索要,一方面两宫太后继续拖,另一方面肃顺等人不依不饶,争吵起来,要求明发诏书痛驳董元醇的奏折,不然就罢工,逼不得已的两宫太后退了一步,肃顺等人获得了胜利。

肃顺等人明面上获得了胜利,否定太后垂帘听政,然而这次的争吵给其他大臣留下了权臣的印象,本来肃顺等人因为反腐得罪很多官员,而这次更是失掉人心,让诸多的大臣开始支持太后,让后面的夺权有了政治和舆论的基础!

因为咸丰帝在承德驾崩,必须将咸丰的梓宫迎接回京,此时的肃顺等人却没了防备之心,兵分两路,先让两宫太后和载淳从小道先行回宫,肃顺等人则护送咸丰的梓宫从大路回京,先行回京的两宫太后立即和奕訢见面,商谈了接下来的夺权计划!

奕訢等人早已在军事和政治舆论上进行了布置,只要等肃顺等人回京,将没有军队护送的肃顺逮捕即可,轻而易举的将肃顺抓捕下狱,而至此肃顺都没意识到被夺权,还沉浸在权力的巅峰之中,夺权胜利的两宫太后和奕訢立即宣布顾命八大臣的罪状,先判肃顺、端华、载垣凌迟,但为了体现太后们的宽容,肃顺改为斩首,端华和载垣为上吊自杀,其余等人革职永不叙用,肃顺一派全部清除!

一场政变以肃顺斩首而告终,同月载淳正式登基,年号“同治”,意为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而慈禧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权力,奕訢也加封为议政王大臣,成为军机大臣的领班。

然而回过头来,这场政变的真正的主导却是奕訢,慈禧不过是被动的参与加上自己的不断争取,从本来孤独终老的太妃一跃成为大清朝最具权势的人之一,不得不说运气使然;这场政变也深刻的改变了清朝的走向,此后的清朝权力一直掌握在慈禧手中,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