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神山东人

每年12月至2月的考公、考研时期,山东人往往都会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山东人真的太会考试了!

考研而言,山东人一直都是扛把子,他们每年报名的人数基本都是全国之最,总体升学率也非常高。

在山东的会堂或剧院,你可能会看到3000到4000人的巨无霸考研课堂。

此外,举国闻名的四大“考研基地”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也全部来自山东:

其中曲阜师范大学是人们口中的考研神校,该校曾经有一年考研成功率高达92.6%,从此一战成名。

当然,山东人不只是考研牛,他们在考公方面也“独领风骚”。据统计,中央公务员队伍中山东人约占三分之一。

并且现在市面上流传着一句话:参与考公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山东人,一种是其他人!

山东人的考试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除了能考之外,山东人也特别愿意考。

现在坊间有传言:“不考研、不考编、不考公”已经成为了山东的“新三不孝”。

而每年的考试季,山东的巡考大军就会浩浩荡荡地“出巡”。

据说这个时候的K15次列车就会化身山东人的“出巡”专列,载着他们浩浩荡荡地前往各省进行“扫荡式省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山东人太会考,考试热情又特高,所以每年考试季其他省份的考生都会瑟瑟发抖,甚至要紧急祈祷:必须让山东省考和本省安排在一天,这样就能让山东人来不及参加本省的考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而久之,学神、学霸、考霸这些词似乎就成了山东人生自带的标签。

凡事预则立

山东人在考场大杀四方,获得了考霸、学霸这样的标签,也算是不给他们的老乡孔夫子丢脸了!

那么山东人到底为什么这么能考呢?难道他们遗传到了孔夫子的基因,天生就是读书的料?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生的考神、考霸,山东人能够称霸考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

首先,山东人这么能考源自于观念的不同。

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高中只有三年,但是在部分山东人眼里高中是有七年的。

因为一些山东人把考研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高考,希望可以通过读研让自己以后的路更好走一些,前途更加光明一些。

因此很多山东人从小就有要考公、考研的观念。比如去年考研期间,济南一位妈妈把5岁的孩子带到考研点外,让孩子提前体验考场氛围。

她说:“孩子还有16年左右就要考研,也就是5840天,早点感受一下对孩子有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行为有点可笑,距离考研还有16年?这孩子现在怕是还不明白考研是什么意思吧!

然而凡事预则立,山东人之所以这么愿意参加去考试就是因为他们早早地树立了要考公、考研的观念,他们早就做好准备了。

其次,山东人这么能考是因为他们把大家玩乐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再把大家工作的时间,用在了继续考试上。

比如在山东的一所高校中,早上6:25,图书馆刚一开门就有大批学生你争我抢地小跑进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在图书馆开门之前,凌晨4点就有学生到达图书馆门口一边背书一边等待开门。

山东的考生们既早早地确立了考试的目标,又能做到专心致志全力备考,可以说他们能考出好成绩是必然的!

此外还有一点,他们立志做考神、考霸可能是为了给自己争一口气吧!

山东很多人都会选择考研,因为他们那里是出了名的高分数线、低一本率的地方。

同样的试卷,山东学生要比其他大部分省的学生多考几十分才能考入同一所学校。

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会不会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心有不甘?

明明自己有实力考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但是却没办法上一所好大学。

因此山东人往往会通过考研、考公来证明自己,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谋求一条更好的出路。

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其实客观来说,山东省的高校录取率确实不够高,学生们毕业后留在本地发展的职业选择倾向相对来说也不够多元化,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考研、考编制、考公来为自己谋求一条更好的出路。

对于山东人来说,他们参加全国巡考其实跟大家参加校招、社招、投简历找工作一样,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拓宽选择。

他们频繁参加公务员考试,也相当于我们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人在整个市场的大环境下通过“跳槽”、“晋升”等方式做出合适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很多人是在工作中认识到这个社会的残酷之后才慢慢变得成熟、确立目标的。

而很多山东人则是早早地确立了目标,并且他们勤勉和踏实地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前行、努力。

因此有相当多的山东人能在考场上证明自己,考出好成绩。

也正是很多因为很多山东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成果,现在大家一听到考试就会联想到山东人。

其实现在不管是求职还是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像山东人一样,早早做好准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们也有机会成为该行业的“考神、考霸”!

因为机会和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财经无小事,慧眼辨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