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泰山有多条线路可以选择,但许多游客喜爱从红门起始的中路攀登,因为这里是泰山人文和自然景观最集中的经典登山线路,也是泰山的精华所在。途中树木郁郁葱葱,阶梯盘旋而上,山峰奇秀俊美,人文古迹众多,景色美不胜收,历史上多为皇帝皆从此处登山。从红门沿途攀登,过经石峪牌坊北行,盘道再度扬起,游客爬的也越来越吃力。前行通过蜿蜒曲折的盘道,一座气势恢宏的楼阁跨盘道而立,遮住了人们北望的视线。这便是壶天阁,门洞上所镶石匾额“壶天阁”,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五次作诗赞美壶天阁

壶天阁创建年代不详,明代称升仙阁,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拓建而改成现在的名字,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相传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壶天阁这处景点,曾经还在这里休息,并且写了五首诗来赞扬壶天阁,如今,有三首依然镌刻在壶天阁东北方向的“马前松”下面。

乾隆十三年(1748年)写道:“侧马上丹梯,据床憩紫阁。既狭乃开阔,俯畅临碧落。山灵知我来,为我搴云幕。壶天蕴万象,揽结难依著。岳麓未及年,得未曾有乐。极顶纵吟眸,兴会当何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所作:“迥阁昔经坐,今来无复登。攀跻缘未暇,揽结识吾曾。碧水自深涧,白云指上层。勒崖多旧句,历历可证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又写下了:“仰观极顶尚隆崇,俯视居然造半空。放眼碧天以外看,孰非游此一壶中。”

古人在此建阁的用意,已由壶天阁门洞两侧的对联透露了:“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据了解,这幅对联是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泰安知府廷璐所题刻的。壶天阁的海拔差不多是700米,来到壶天阁基本上接近泰山高度的一半了。这幅对联也在于鼓励人们继续攀登,告诉大家前面还有的是好景致,只有达到岱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壶天阁兼得飞云阁、万仙楼二者之妙

壶天阁粗犷大气,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总进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是之后拓展而成的。东西分别有石阶通往上层。

壶天阁的上层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殿内供奉着三尊天神:元始天尊左手虚拈,右手握棒,象征着混沌世界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手捧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从无极状态延伸到太极;道德天尊手持一把阴阳鱼扇子,象征着从太极生化出来的两仪。这三尊天神像也代表了一幅道教的宇宙演化图。

据了解,壶天阁即仙山琼阁之意,按道家的说法这里就是神仙住的地方。壶天阁在建筑形式上与红门飞云阁和万仙楼并不相同,但在作用上却兼得二者之妙。壶天阁西面有九峰山,东面有十峰岭,北临黄岘岭,四周拥翠接天,脚下仅一席之地。游客在这里向上望,好似壶中窥天。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泰安知府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既描绘了此处的环境,又进一步强调了壶天阁在整个登泰山过程中所起的的作用。

在门洞两侧,有双柏自墙中生长,东西对峙,盘旋而上,奇伟壮观。这两株柏树名叫“壶天生柏”,树龄都在300年以上。树高均约6米,胸围1.5米左右,生长的非常旺盛。双柏宛如守护山门的雷祖、真武二将军,堪称奇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强保护、维修工程保障古建安全

泰山古建筑体现了泰山历史文化的久远性、连续性、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壶天阁就以其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为基础,与人文景观协调融合在一起,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范例,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近年来,泰山景区对壶天阁古建筑群实施了多次保护、维修工程。中天门管理区对壶天阁西侧基础墙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在壶天阁西侧基础墙的外面建了台阶一座,与东侧原有台阶形成对称结构,外部镶贴大块方整石,并修葺了壶天阁西侧倚山亭院墙,修缮后游客可以绕阁环行,完善了壶天阁建筑形式,形成了一组游览景点,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方便游客游览,使辖区内古建筑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除此之外,中天门管理区分别对壶天阁内的附属建筑元君殿、倚山亭实施了修缮,包括屋面翻修、落架大修,更换木构件、重新彩绘、粉刷墙面、门窗整修、改造防雷设施等工作,并实施了古建筑消防、安防工作,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安全,恢复了古建筑原有的景观效果,树立了泰山良好旅游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宋凯

摄影:韩夫英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