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在江苏某火车站出现一位男子在火车站怒扇父亲耳光,据了解是这位父亲因为喝醉酒耽误了火车,儿子气急败坏。

有网友认为这老人应该被打,平时估计酗酒成性,耽误过不少事。

还有些网友表示,儿子打老子是属于不孝行为,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父母做的再不对,应该学会包容,而不是选择动手打人。

动手打人当然不对,但是这里反应了一些中国式父子的关系。

就是要么是长期不怎么说话,回家就找妈;

要么就是从青春期的叛逆期开始,长期玩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那么追根朔源,这种对抗的产生很多时候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

和很多父母交流我发现,大多数中国父母在面对与子女的冲突中,都在用“非输既赢”的观点。

○ 第一种方法是:父母拿出大人的权威来,“必须让他知道家里谁是老大”,命令、威胁孩子,必须按照大人的意愿执行。

○ 第二种方法是:父母向孩子屈服,因为害怕冲突发生、孩子发脾气,或者单纯想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两种方法虽然结果不同,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会带来很多后遗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首先我们看第一种方式,在很多中国家长眼中,这往往是一种快速解决冲突的捷径。

特别有些老一辈人,更是这样认为,“跟孩子费那劲干吗?商量半天,还不如一个巴掌有用!”

这种大家长主义的权威有时候确实很有威慑力,很有用。

但是从孩子角度看,就不是这回事了。

很多时候,孩子内心是不想执行父母制定的方案的,他的服从,只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备或惩罚;所以在做的时候,往往会阳奉阴违、敷衍了事。

更不好的结果是,因为感受到被父母“逼迫”,孩子很可能觉得不公平,甚至生气、怨恨。

长此以往,亲子关系恶化的种子就此播下,怨恨慢慢代替了爱与亲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不好的结果是,长期在父母强制命令下长大的孩子,缺少发展自律精神的机会,长大后,通常会成为需要依赖外界权威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比如缺乏主见,朋友一起吃饭点个菜,半天都拿不定主意点哪个,干脆自己不点了。

遇到大一点事更是没有主意,需要求助父母。我想,这一定不是父母所期望的。

3

第二个是父母面对冲突选择妥协,不和孩子较劲当然是一种智慧,但是往往也会有很多问题。

比如这些孩子往往缺乏控制行为的能力,总是通过发脾气来控制父母,知道说什么样的话能让父母觉得内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无论什么需求总能得到满足,他们很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的人。

一旦某一天,父母觉得不能再妥协了,再惯着了,那可能就会发生很大的冲突,或者说很难纠正和修复了。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正是他塑造个性、自主性的过程,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偏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还想他像小时候,对我们百依百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么,不和孩子“论输赢”,我们还能怎么解决相互间的冲突?

4

我认为还有第三种方法,那就是一种相互妥协、“没有输家”的方法,通过寻找令父母和孩子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

具体是这样来实施的:当我们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双方不要执着于各自的要求,先尽可能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双方共同评价这些备选方案,并最终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最终解决方案。

这里举个例子,很多孩子在小时喜欢挑食,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妈妈做好了饭菜,孩子却因为挑食而不愿意吃。

妈妈的不坚定让孩子想摸清楚她的界限在哪里。

孩子会想:我说不吃,妈妈就妥协了。我想看看她到底会怎么办。

于是孩子就会不断挑战妈妈的界限。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不愿吃,可以坚定地告诉孩子:我们的午饭就是这个,如果你不想吃,可以不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孩子一个小时后喊着饿的时候,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午饭的时间已经过了,如果你想吃,就要等到晚饭了。

下次你可以选择好好吃饭。

孩子闹也不用妥协,这样孩子就会从妈妈的坚定里,明白妈妈的界限。

下次他就会明白要好好吃饭,不然肚子会挨饿的。

所以,坚定的态度,可以让孩子清晰地感受到界限,进而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