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白酒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酒,酒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为低度酒,这么高的酒度,所以喝同样量的红酒喝白酒,喝白酒就会醉得厉害。如果不是特殊体质的话,大家都知道白酒不能多喝,可古人为何动不动就几坛子,还千杯不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煌煌史册里,有时候常惊到后世读者的,就是古人喝酒时的“海量”。比如单看汉代留下的画像石刻,官吏文士对饮的场面,简直比比皆是。那位与战神陈汤一起上演“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奇迹的韩延寿将军,就能做到“饮酒石余”,西汉名臣于定国更能“食酒至数石不乱”。北宋宰相张齐贤也是豪饮的主,他有次宴会上边吃边喝,以陪酒官员统计,一顿饭足足喝了一大缸酒。另一位宋代名士石延年与朋友饮酒,饮到半夜酒坛子快见底,又没地方买酒,干脆把残酒兑上醋接着喝,喝到天蒙蒙亮,醋坛子都见底了……对于这些“豪饮”的古人来说,所谓“喝好几坛都不会醉”,简直是个起步价,更得羞杀今天多少“酒场高手”。不过这事儿,千万别被古人吓着——古代酒的度数,真没现代人理解的那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发酵酒,一般最多十几度或者为10度以下的米酒,直到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但也没有达到现代白酒的度数。其实不然,我只看到了古人喝很多酒,没注意古人喝的酒的度数,其实古代的酒和我们现在的啤酒度数差不多。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发酵酒,一般最多十几度或者为10度以下的米酒,直到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但也没有达到现代白酒的度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说宋朝发明了蒸馏酒工艺,但这种技术仅仅存在于皇室。一直到了元朝时期,蒸馏酒才在民间慢慢风靡起来。并且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古代的蒸馏酒也只能提炼出10~20°左右的白酒。当然了,就算元朝起已经风靡了蒸馏酒,但不代表那些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人也都是喝的纯度高的白酒。就如同现代也有人更喜欢喝纯度较低的红酒啤酒等。因此,古代喝酒,考验的根本不是酒量,而是肚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总结起来,元朝之前的人喝的都是黄酒,度数偏低,自然跟喝水一样,而元朝之后,白酒形成分水岭,喝蒸馏酒的人,不可能做到千杯不醉,但是喝黄酒的人照旧。以酒会友,相遇便是缘,遵从传统纯粮食大曲酿造酒......无论身处什么行业,保持匠心,致敬每一位喜爱中国白酒的酒友。

本文作者贵州茅台酱香酒大国(huang88653)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抄袭! 公众号:每天酱香酒

以酒为谋,品酒香,知酒事,交酒友;如果您觉得文章对您有启发请您关注我,或者把文章转发分享给身边的酒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