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经了汉唐时代的开阔进取之后,到了北宋时代,中原的对外视野变成了新的南北视角,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方那个同样自称中国的庞然大物开始挑战天无二日的夷夏观念。和汉唐相比,随着汉文化对东北的流散和契丹人自身对汉文化具备的理解接触,都让宋朝使者能对北方强国的文化面貌,民俗风情和军政制度有更全面深刻的认知,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路振,王曾和晁迥出使辽朝留下的行程录,看一看当时宋人眼里的北国风光和辽国的人文地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夷杂处:宋人对辽朝的初步印象

类似于其他王朝,为了迎接宋使的到来,契丹人也会准备一些面子工程,比如让山居的奚人强行下山、居住在宋使往来的道路两侧,展示辽国境内人口稠密;然后在一些沿街的坊市门口塞满骆驼和驼车,表示契丹人车水马龙,契丹人还准备将幽云十六州的人口迁徙到中京填补人口空缺之地,但是最终因为迁徙成本太大而作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奚族分布区

幽州城周有二十五里地,内城幅员五里,外城有4个城门,内城有3个城门,整个城中共有26个坊市,每个坊都有精致的牌坊和题字,其中还有肃慎、卢龙、罽宾等专门供外国移民居住的坊市,这是模仿前唐的制度;这里商业发达,人口稠密,摩肩接踵,商业发达,但是几乎所有男子都穿着汉服,那些穿胡服的,往往是契丹族和渤海族的妇女。如果民众犯法了,小过失都是关几天牢房,除非是杀人级别的重罪,才需要判官专门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丹小童

相比之下,公元11世纪初的辽国中京还处于建设状态,宋使看到这里的建筑物相对矮小,墙壁凋敝,沿途的墙壁比较残破,宫城分为皇帝居住的武功殿、国母居住的文化殿,还有东西掖门。在朝堂上,契丹人使用的礼制和衣冠样式大致和宋朝相仿:契丹皇帝身着汉服,黄纱袍,玉带,面前摆着黄金饰抷案、头顶有金丝案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契丹国母萧太后则是戴着翠凤大冠,冠有绥缨,垂覆于领,穿着黄锦青凤袍,足上穿着貂皮,衣黄锦青凤袍,貂裘覆足殿下的汉官清一色的汉服,而胡人官吏都穿着胡服朝服,而且胡人不是很习惯汉人的拱手礼拜仪式。在国母的膝下,韩德让的侄孙韩涤鲁正在毫无顾忌的嬉戏玩耍,让宋使误以为这是二人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代琉璃皮囊壶

在宴会上,契丹人向宋朝使者展示了精致的镶金银琉璃酒杯,还有各种玉碟玉盏。在敬酒之后,契丹人按照先上骆驼奶,再上主食和肉类,其中有腌制的牛,鹿,雁,熊,貊肉,还有熊,羊,猪,山鸡,野兔的肉,契丹人会安排两个衣着光鲜的胡族小童手持手帕和小刀,将所有的肉切成片状,一点点的喂给宋使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军全套铠甲

武装力量方面,契丹的军事力量分为契丹军、汉军、渤海军、奚兵四大部分;其中只有汉兵是定期领取军粮的:幽都府有8营的汉军,分别是南北两衙兵,两羽林兵,控鹤兵,神武兵,雄捷兵,骁武兵,所有汉儿军都有黥面作为身份标识,所有人都是按照五代兵制组建、领取谷物作为军饷;其他来自辽东的汉族和渤海、高丽裔的军人统称为渤海军,他们有几千人驻扎在幽州,接受驸马都尉萧宁的实际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渤海武士形象

奚族人是山地民族,虽然也有很多人靠耕地为生,但善于步射,健走如飞,每年契丹人都要清点他们的人口,一旦发现他们的兵员有缺数,就会立马补上;契丹人的军队则是按照族帐来统计的,每年要在秋天南下打草谷的时候,他们就会按照族群集合在幽州,然后兵分榆关路、崧亭路、虎北口路、石门关路等4路入侵中原。受到契丹人的影响,由于长期和契丹贵族通婚,韩、马、刘、石等汉儿大姓受到胡风的耳濡目染,同样喜欢骑射比武,身着胡服,乃至和萧家等契丹世族通婚,而且有欺男霸女的行为,以至于幽州各族女子有姿色者,都不敢化妆敷粉,只敢打扮的破破烂烂的藏在家里。也是出于政治立场的问题,宋使们极力宣扬幽州汉人向往回归宋朝,契丹人对幽州的赋税很重,人民苦不堪言,但是实际上,汉人逃辽和辽人逃宋都有发生,宋朝人喜欢以“哀哉汉唐余,左衽今已半”的态度,看待辽境内的汉人,但是实际上,辽境内的汉人远远过的并没有如此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理考察:契丹的极地探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丹人对于周边的人文地理有很大的兴趣

为了研究自己周边的各种民族和潜在的可征服对象,契丹人和之前的王朝一样,也对周边的各种民族进行了考察,有的探险队可能接近了今天的北极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契丹境内的物产和自然地理环境上,除了南方人烟稠密、人口密集、经济密度较大的燕云地区之外,在辽海附近是汉代的乐浪郡和玄菟郡故地,但是此地一部分归高丽所有,剩下的领地曾经是渤海国故土,归契丹东府留守统治,渤海人也种地,住在平原上的渤海人善于打造车驾、手工业发达,会从山区和河滩上寻找铁矿炼铁,兼养骆驼、牛、青羊,偶尔也会射猎,但是他们没有蚕桑之业,居住在山谷的渤海人则以伐木和烧炭为生,男女喜欢围在火堆前,跳名叫踏锤的集体舞蹈;在契丹和东海之间,有女真人,其民族善射,骁勇善战,境内有很多牛、鹿和野狗,运输时以牛负重,然后喜欢制作鸣箭,用于猎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先秦时代的林胡故地,是辽国的上京临潢府辖区,这里是皮室相公的管辖区域;在中京以西七百里就是寒冷的炭山,也就是黑山地区;由于地下就有冻土层和冰块,所以这里即使是夏天,也需要穿皮草才能呆得住,也是因为这里气候寒凉,所以这里建造了凉殿,供辽国君臣躲避低地的酷热;他们可以在这里策马放鹰,品尝冰镇奶酪和冰块清暑。而在上京临潢府更加靠北的位置,还有古代东迁的铁勒后裔建立的铁骊,还有汉魏时代的沃沮人后裔建立的秣笪国,他们出产珍贵的貂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的蒙古高原上,各种古代部族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交替存在:草原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突厥和回鹘残部,他们大都个子高大、有着卷发,普通人会髡发,但是酋长可以留全发、会用紫色发带束发,这里河流出产大鱼,又生产黑白黄色的貂鼠皮,一些回鹘人归属辽国的回鹘国单于府管辖。在他们的西面,是灭亡过回鹘汗国的黠嘎斯人(吉尔吉斯人),他们的北面是单于突厥,在他们的更北方是刚刚学会制作牛马车的黑车室韦部族,在他们的北面是牛蹄突厥;而在蒙古高原的东北方是早期的蒙古人,其中有一支非常野蛮的蔑劫子:他们不用马鞍就可以裸骑在马背上,喜欢使用长弓大箭,将敌人挑落下马之后,就会将他们生吞活剥吃他们的生肉,所以契丹、渤海、奚族等民族都很畏惧他们,一般只要一骑蔑劫子就可以吓退五骑契丹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着汉式铠甲的西夏武将

在流沙以西的地区,还有被契丹人称为"河西家"的西夏,还有西夏人虎视眈眈的河西走廊上的甘州回鹘和归义军势力,在西域东部,则有龟兹回鹘和高昌回鹘等王国,只是塔里木盆地的佛教文化正在受到挑战,那时的于阗正如风中之烛,受到西部伊斯兰势力的疯狂侵袭。在西域,河西还有东北地区,都分布着之前粟特人的移民,只是他们在成为了无本之木之后,大都融入了各自宗主国的文化和血脉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野蛮的蔑劫子附近,还有室韦,黄头室韦,兽室韦等部落,他们的领土十分寒冷,马尿落到地上就会成冰,但是他们有发达的冶炼传统,善于制作金银铜器,在更加遥远的地方,还有名叫那海义律干的部族,汉语翻译过来就是狗族之国,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奴儿干地区,这里的居民喜欢将头打扮成狼狗之类的猛兽,不怕严寒,女尊男卑,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更靠北的地方,契丹人让一队勇士带着20多匹千里马向北探险,寻找那里还有什么民族。他们准备好御寒衣物和食物之后,从黑车室韦出发,向北历经了30多座木制城寨,居民大多以桦树为主要的建材,但是这些原始部族说的语言契丹人和室韦人完全听不懂,所以也不知道如何称呼他们,当地如果是在平地,气候还比较温和,一旦登上高地,就觉得寒冷刺骨,连耐寒的契丹人都受不了。在找了一圈人之后,契丹探险者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讲铁甸语(疑似铁勒后裔)的人,他告诉契丹人,这里名叫“颉利乌于邪堰”,还说你们的探险到此为止吧,再往北就是千里冰封、猛兽横行,不要去了。契丹人推测那里就是神话中的极北之荒,很可能对应的就是北极圈的地理概念。对东边的大海,契丹人也曾经有过一些探索的尝试,一些契丹人和女真人曾经乘船携带武器,到达过朝鲜半岛的海岸线,日本人对于这些民族也有不多的接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契丹国境内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物产丰富,再加上他们的天性就是喜欢狩猎,“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所以契丹君主有四时捺钵,他们在夏季回到凉快的山地和丘陵地带避暑,以布制作毡帐,在草地上下围棋和双陆棋,或者在山涧中训练猎鹰;到了秋天,他们会在山野中吹响鹿笛,引诱野鹿出来围猎射杀;在每年春天,他们会从江河中猎取大鱼,举办盛大的头鱼宴;此外,东北的山川水泽中有很多野鹅野鸭,他们会在水泽周围敲打扁鼓,让鸭和鹅飞起来,然后让海东青捕猎,或者亲自弯弓搭箭射杀之;他们每人都携带着铜制的小锤子或者金玉制作的锥子,用来击杀捕获的猎物用于烹饪,然后一群人围在一起畅饮至醉。

在文化交融和多民族共存上,比起北宋,辽朝更像是唐朝的继承人。

参考文献:

奉使辽金行程录:乘轺录-路振

奉使辽金行程录:王沂公行程录-王曾

奉使辽金行程录:虏中风俗-晁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