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市城市地理中心,位于城市发展中轴的龙华区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区”,2019年实际管理人口292.2万。经济发展文中向好的同时,龙华区的学位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民办学校作为填补公办学位不足的重要渠道,其发展质量引起了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年初,龙华区政协委员雷婧婧、刘茂珍在龙华区政协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推进龙华区民办学校提质特色发展的提案》,《提案》聚焦目前龙华民办教育的发展痛点,并用“停”“转”“调”“扶”“建”这五个字来概括接下来五年对民办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相关资料显示,龙华区现有公办中小学56所,民办中小学32所;在校公办学校学生10.2万名,民办学校学生8.3万名,专任教师4024人。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公办学位紧缺,民办学校一直以来处于学位补给地位,龙华区教育格局整体呈现出“公”强“民”弱的特点。到2025年,龙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缺口将逐步补齐,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将达到10.6万。因此这五年是各民办学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顺应未来决定着很多民办学校的生死存亡。

停——建立退出机制

建立退出机制,限时整改。对办学条件差与办学质量低的学校设定帮扶与整改年限,在规定的年限内不能达标的学校予以停办,并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给予清算、补偿。

转——适时转型

对办学条件较好,自有房产或剩余租期较长,且举办者有转型意愿或有终止办学意愿的学校,给予奖励与资产补偿后转型为公办。

调——调整布局结构

一是下调民办学校数量,提高新开办门槛,放宽规制,让真正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家办学,让真正有能力、有情怀的教育专业人士管理学校。

二是利用民办学校的机制优势为教育提供更多可能,由补给走向选择,发展特色教育、多元教育,往高精优的方向发展。

扶——分类帮扶

改进加强现有扶持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建立政策执行与监管机制。对办得好的民办学校加大奖励力度发挥“榜样”效应,支持创办分校,实行集团化办学;对办得一般的民办学校,落实公民办结对帮扶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办学校参与帮扶的激励性机制,以及派公办学校进驻,通过派驻公办学校后备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到民办学校挂点指导,公办学校学科带头人带民办学校挂职,骨干教师到民办学校听评课、上示范课、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等形式,提升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建——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保障新机制及职称评聘制度

参照公办学校购买服务教师工资标准,出台“龙华区民办教师工资指导标准”;参照公办教师缴纳原则,为民办教师补贴“五险一金”,对于非营利的民办学校,由政府出资为教师购买养老保险;提高民办教师从教津贴发放标准,参照深圳市其他区的每人每月3000元上限施行;加快制定民办教师职称评定相关制度,同时推动建设民办学校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和教科研专家工作室,鼓励民办学校教师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将民办学校教师的招聘纳入龙华区“龙舞华章计划高层次人次”体系范围,对于民办学校教师符合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的,在安居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和学术研究等方面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撰文】吴治聪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