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省宁化县下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雷汪金

位于福建宁化县北郊的下沙村,距宁化城区11公里,金沙溪由北向南傍村而过,依山傍水,景色清秀。
眼前的下沙村呈现出令都市人向往的现代乡村景象,一幢幢客家风情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红叶石楠、鸡冠花和茶花让庭院生机盎然,村庄的沿街与周边的农房连片规划,畲族文化交流馆、村民休闲广场、停车场和雷氏家庙相映成景,构成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样本。
“这在以前完全无法想象。”雷汪金称,此前下沙村是福建一个老区苏区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515户,211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56户72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5户78人。
“两年前就摘帽了。”雷汪金称,近几年,在福建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村民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2017年,下沙村获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实现全村的25户7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追忆多年来的脱贫致富之路,雷汪金只用一个词形容——“来之不易”。
带头人
雷汪金称,自当选为村干部起,他最大梦想就是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
贫穷的滋味,曾伴随他的年轻时代。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很早就到外打工了,传统务农只能养家糊口,不能提高收入。”雷汪金说,福建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富裕的县市很多,福州、厦门、泉州、晋江、福清和南安都集中很多企业和制造工厂,成为打工者的淘金之地。
他也曾到晋江和广州闯荡多年,那段经历不仅丰富见识,更让他学会了如何做生意。
2001年起,雷汪金决定返乡创业,跟几位朋友合伙创办了一家生产毛绒电动玩具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口销往欧美各国。
“每年销售额有200多万欧元,鼎盛时期员工达到150多人。”雷汪金说,在当地人眼里,他已算是事业有成。
在当地村民眼里,他还为人公道、正派和热心。
2005年,下沙村部分村民希望他参选村委会主任一职,带领全体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彻底改变全村的面貌。
“我们村的经济状况很落后,矛盾也多。”雷汪金说,起初他并不想参选,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经不起众人反复劝说,他最终决定参选,并且在未被列入候选人的情况下被超过半数村民作为“另选人”投票当选,全体村民此举令他十分动容。
“既然大家如此信任我,选了我,我就必须要好好干,做出一番事业来。”雷汪金说,他于2006年起在下沙村担任村委会主任,于2007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摆在他面前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村集体状况。
“我接手时,村委换届移交时,只留给了我102元,欠债达12万元。”雷汪金说。
面对如此的尴尬处境,他于2008年决定从企业退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下沙村的建设,从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村民与村集体收入、建设美丽乡村三方面着手,使得这个传统村落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筑巢引凤
如何充分调动自然禀赋和人脉资源来推动下沙村发展呢?
下沙村土地富饶,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并以两叶(烟叶、茶叶)、两米(优质米、薏米)和一菌(食用菌)农业经济为主。
从文化方面,下沙系宁化畲族雷氏的发源地,唐代初开始有客家人迁徙至此,自2003年3月认定为民族村起,先后获得福建省多项荣誉。
雷汪金针对上述情况判断分析,基于自然禀赋和地理位置,下沙村适合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我们村民收入分三块,务工、种植和养殖,全村2700多人,外出务工只有600多人,这可以吸引企业到村里办厂,因为我们能提供富余劳动力。”雷汪金说,乡村发展不仅需要自然条件,人脉也很关键。
2013年,他查阅族谱过程中发现江西一家知名企业的负责人,系下沙村移民到江西的雷氏后代,他抽出时间带着族谱到江西登门拜访,原本只是想借此建立联系,未成想此行让他获得了一笔30万元的捐助资金。
“在当时真不是一个小数目。”雷汪金说,最初由于村集体的财政状况极为拮据,他只能四处“化缘”,包括向各个政府部门寻求支持。
碰巧的是这一年,福建省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委派了一名干部到村里挂职第一书记,为期三年,这也为全村带来最直观改变。
“他们帮助村里完善了基础设施。”雷汪金称,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帮助村里实现了田间道路的硬化工程,每年还提供100万元的扶贫资金。
借此势头,下沙村大刀阔斧的对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进行了改造,累计修建通组路硬化10公里、防洪堤3 公里、完成基本农田整治1500 亩、田间道20公里,合计投资400余万元;不断完善生活设施,对下沙村省道205沿线与畲族风情园周边共260户农房实施客家风格立面改造,完成三格化粪池改造450个,完成雨污管网分离建设800m,修缮村中心小学1座,新建公厕2座。
此外,村里还新建村部办公楼和科技文体活动中心,安装路灯200多盏,对沿街两面的160栋房屋进行畲村客家风情立面改造。
经过改造后的下沙村焕然一新,曾经村内臭水塘“变身”为畲族风情文化园,昔日长满野草的荒地上建起文化交流馆、家庙、休闲广场和客家风情建筑,富有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生活的乡村拔地而起。
下沙村准备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打造3600㎡畲村风情文化园1座,分别配套建设畲族文化交流馆、绿化夜景、杨梅园及茶园景观提升工程,包括用中沙溪形成了集采摘、观光和科普于一体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
雷汪金说,村容村貌的改变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更提高了营商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改造后的下沙畲族村村焕然一新。

民风变了
下沙村距离宁化县城不远,因此吸引了部分企业到此投资。
目前下沙村已形成“两叶两米一蔬一菌”产业发展格局。根据下沙村委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村的茶园种植面积达1000亩、茶青产值达200万元,种植烟叶800亩、产值达375万元,种植茶树菇150万袋、产值达200万元,种植大棚蔬菜500 亩、产值可达2000 万元。
“我们村里已有5家企业了。”雷汪金说,最关键是引进了一家大型农业企业,该企业投资1.1亿元的智能温控蔬菜基地项目,准备打造三明最大的连片设施农业基地。
“这极大解决了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增收达3000多元。”雷汪金说,下沙村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推行“家门口就业”扶贫模式,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创业。
“全体村民就业率很高,达到90%以上。”雷汪金称。
伴随村民生活改善,民风也发生了微妙改变,原来村民因收入不均带来的重重矛盾,如今都逐步化解了。
他记得刚担任村支书时,有位村民气呼呼地站在家门口要求见他,他仔细询问才得知该村民生气有两大理由:第一是自己没挣到钱;第二是父亲去世时,他作为村支书没有到场,让这位村民心里有了疙瘩。
“我起初不理解,但后来琢磨他说得有道理,他说自己没挣到钱,想表达的是村干部未能带领全体村民一起挣钱,他父亲去世我没到场,这也说明我没关心到位。”雷汪金反思道,基层工作最难的是获得理解和信任,村干部关键还是要自己站得稳,处理问题公正,村民才会听你的,否则做什么都难以得到支持。
“但凡对村民的承诺,一定要兑现,绝对不能忽悠。”雷汪金称,下沙村也是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和乡村振兴,一件件把村民的事办好,才最终能让民风有所转变。
这背后的关键原因还是来自于经济环境改变。
“2009年,全体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是5521元,2019年的16325元,平均每年增幅达14%,今年达到18000元左右。”雷汪金称。
“村容村貌的改变大家能亲眼所见,曾经的贫困户,如今住房都比我家建得舒适和漂亮。”雷汪金说,他至今还住在早年修建的房子里,没有翻新,“我家的房子当年是用30天建成的,质量一般,现在稍微用力的敲一拳,墙皮就会掉下来,其他村民新建房子质量都比我的好。”
在雷汪金的带领下,下沙村从一个经济薄弱、矛盾突出的省级贫困村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先后获评省级生态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他计划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能力,带领全村百姓实施从“两不愁三保障”( 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绝对脱贫转向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