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书法作品中如果出现了简化字,往往被批判。说他没文化,书法作品中竟然有错字。简化汉字,真的不能出现在书法作品中吗?

书法只能用繁体字,这是书法圈普遍承认的观点。至于只能用繁体字的原因,则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说,繁体字用毛笔写出来好看,简体字不好看。有人说,香港、台湾、日本的书法都是繁体字,简体有局限性,不能走向国际。这些说法,看似很有理,但没有说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靠谱的说法是这种:简化汉字以前没有,也就没有可以参考的模本。临帖的时候临不到,写的时候也就写不好,所以干脆不写。如果写了前人没人写过的简化字,这个字就人叫做“无法”的字,“无法”的字怎么能是对的呢?

这种观点前半部分很靠谱,简化汉字被应用时,已经使用硬笔书写了。并且从汉字这次简化以来没有以为书家可以扛鼎,他们即便写了简体字,也有争议,就更别说当做法书来学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古书法家启功先生就在书法中使用过简化汉字,启功先生的书法自成一体,有很高的造诣。即便如此,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褒奖,有人贬低。至于他把简化汉字用到书法中是对还是不对,就更没有人能做出明确的判断。

启功先生的做法应该得到肯定和推广,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在由繁到简变化着的。并且每一次的简化过程都伴随着书体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仓颉造字,画迹为文,这时的文字都出于天然,每个字都像画画一样繁复。随着人们对事物的概括,这些文字逐渐成熟。在被简化的同时,逐渐向篆书发展。

秦朝以后,由于事物繁多,对文字便于书写的要求就更高。人们在书写时慢慢省减,是文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形成隶书。隶书的简化,一方面在结构的变化、省减;一方面在书写方式的变化,这种改变更利于书写的流畅性。所以《四体书势》中,卫恒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隶书的基础上,如果可以再简化,就一定会被简化。于是便简化成了章草和楷书,按照章草的书写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便成了今草。章草和今草的简化又是从结构和书写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这也可能是书体发生变化的一大原因。

楷书的简化也在于结构和书写的变化。点画的简省和合并,点画起收的用笔方法,都与隶书有了很大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法文字的这次简化改变,到现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中,相对没有新的改变。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又出现了汉字的简化。

这次简化,主要是把一些简笔字和俗体字作为了规范汉字来使用。俗体字除外,简笔字也是经常处在一些书家的作品中的。这次的简化过程比较短,其实就是一个搜集整理的过程,只有结构发生了改变。书写方法是没有改变的,如果非要说改变,就是原来文字是软笔书写。简化后的是硬笔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孟頫曾经说:“结字因时相传”,书画大家石涛也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这种简化了的汉字,也属于结字的变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就像秦以前有甲骨文、金文,秦以后有篆文,汉朝有隶书,唐朝有楷书,二十一世纪也应该有简化字!

至于没有模本的简化字,可以根据古人结字的方法书写。不能没有参照就不会写字了,我们学习的不应该是某个字,而是在临写的同时检验自己运用古人书写方法的能力。有这种能力,什么样的汉字不能写进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