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则标题为“敦煌防沙的最后屏障几近失守”报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该报道称,曾拥有将近2万亩防护林带的敦煌阳关林场,十余年来一直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上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如今已经所剩无几,其结果是人为开出了一条宽5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这意味着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关林场,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作为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绿色屏障,被视作我国西锁沙龙,东保绿洲的防风固沙生命线。曾经的这里,一毛不拔,风卷狂沙,经过几代人的不屑努力,才终于在恶劣的沙漠前沿建成了长约5公里宽2公里的防护林带,摆脱了“风沙撵人走”的困境。自2000年以来,来自外地的承包户进入阳关林场,大面积租赁林地开发建设葡萄园,砍伐树木,过度消耗水资源。曾经在2017年,上万亩林地就被砍伐成过光秃秃的一片。如今再曝林地被毁的新闻,有相关负责人表示,原有的2万亩防护林,现在应该还有7000亩。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场风沙侵蚀绿洲的生态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表示,每天起早贪黑偷能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是希望可以多种一棵树,今天看到这则新闻,真感到心寒!几代人呕心沥血的成果短短几年就被糟蹋殆尽。还有人发出了“西出阳关不见林”的感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说了不知多久,在全社会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还有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大规模破坏生态结构,着实让人愤怒。把罪恶之手伸向防护林的无非还是“利”字作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为改善林场职工的经济收入,决定走“以果养林,以林护果”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造成了葡萄种植业逐渐与林场防护分庭抗礼,而这种以果树代替防护林、天然森林的做法,毫无疑问是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事实上,防护林不仅在遏制沙漠向东南扩展、涵养水源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守护敦煌文化方面也发挥着隐形的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该地区长期面临严重的风沙危害问题,直接威胁到莫高窟、月牙泉等著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长期以来,稍有风吹,就有流沙从莫高窟崖顶流下,吹蚀、磨损着露天壁画及洞窟围岩,积沙、风蚀、粉尘引起莫高窟壁画脱落、彩塑受损以及崖体坍塌。在导致莫高窟壁画毁坏的诸多因素中,风沙已经成是最大威胁。因此每一片防护林都是在从风沙口下抢文化瑰宝,与历史文化价值相比,毁林的经济收益还经济吗。

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达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即生态本身就是经济。最后摘一首网友写的诗:

坐看敦煌变楼兰,

黄沙千古后人传。

不知千人飞天画,

只道葡萄惹人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