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殷阿姨常常自嘲自己是儿子家的“免费保姆”。有一次看电视才知道,儿子是“新上海人”,而自己只能算沪上“老漂族”。

殷阿姨说,七年前,儿子大学毕业,此后在上海成家立业。退休后,她卖了安徽老家的房子跟了过来。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儿子和小孙子转,没有朋友,也几乎没有社交。最怕就是哪天突然生大病,报销还要跑回安徽老家。

“这样的‘老漂族’,在上海不是少数。”正在召开的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开放大学管理系主任孙慧聚焦上海“老漂族”社会融入的问题。其建议,统一就医异地结算标准,搭建协作管理平台。解决“老漂族”的后顾之忧。此外,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他们搭建社交平台。

医疗报销回原籍,药房不能刷医保

“老漂族”,一般指超过退休年龄,由于子女工作、结婚等原因,为照顾第二代、第三代而远离家乡,随子女搬迁到其他城市居住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是子女在上海奋斗的坚强后盾,但在城市中的融入感普遍不高。

比如,在就医方面,正常情况下,患者生病,使用医保卡到参保地指定医院就医,即可用医保卡结算。但是,医保报销都是有定点机构的,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是不能报销的,“老漂族”们就面临着就医问题。

另外,外地医保无法在药店里进行药品购买,老年人易得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均需要长期服药,在医保无法报销的情况下,增加了“老漂族”的生活负担。

目前,全国31个省市虽然实现了异地医疗结算和补偿,但“老漂族”跨省就医仍存在着“难”和“贵”的问题。这是因为各省市医保信息系统沟通不易致使的,没有大数据的支持,“老漂族”没法在就医地的医保单位解决医保报销手续,制约了医保制度的良性发展。“老漂族”需要在垫付医药费之后,回原医保缴纳地报销又要经过层层审批,报销手续复杂、时间长、效率低。任何一张单据的丢失都有可能影响报销流程。

建议统一就医异地结算标准,搭建协作平台

孙慧调查认为,“老漂族”等异地就医人群在现住地和在原住地医疗需求有显著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异地就医结算标准的不同,一是报销比例的不同,二是医保报销药品目录的不同。

因此,统一就医异地结算标准是提高“老漂族”以及众多迁移人员就医质量的关键因素。

孙慧指出,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可以注意两方面:

一方面是将疾病按病种分类,相同种类的疾病做出全国统一的基础用药报销标准规划,将其作为基准线,而对于疑难杂症、病情严重者以及各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导致的收费差异,在基准线之上再做出区分。

另一方面是全国统一标准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逐步推行,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都已经能进行省内医保结算统一标准,部分区域如长三角区域也进行了区域统一标准结算的试点,因此下一阶段应该向区域统一标准发展,例如以北上广以及省会城市这些经济发达、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区域为中心,将医疗资源、社会经济水平接近、以及异地就医流向性明显的城市划分为同一区域进行统一标准结算。

此外,孙慧建议完善异地就医信息协作管理平台。构建病人全国就诊信息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系统,整合网络信息,能进一步简化异地就医流程,提高就医效率。目前,长三角区域的沪苏浙三地已经实现了初步的信息互通互联,实现了门诊急诊免备案直接结算、跨省统一医保经办,证明了异地就医信息协作管理平台的可行性以及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