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范儿丨桑皮纸:两百年不腐“宝画”背后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中国范儿丨桑皮纸:两百年不腐“宝画”背后的秘密

故事要从故宫的东北角说起,这是当年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居住而预建的倦勤斋,紫禁城最奢华的宫殿。2002年筹备故宫大修之时,倦勤斋成为重中之重。进入倦勤斋,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画满了紫藤萝的通景画,面积达170多平方米。经历200多年的岁月风雨,它如何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通景画背面有一种特殊的装裱纸,修复人员以残存的纸样为线索,发现这是一种以桑树皮为原料的纸张,极为坚韧,承拉力强。专家认为要修复倦勤斋,就必须找到这种神奇的纸!最终工作人员找到安徽王柏林制作的桑皮纸作为修复用纸。这种桑皮纸耐折度高达9000多次,是人民币用纸的3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神秘的桑皮纸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桑皮纸,起源于汉代,其制作技艺比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还早300多年。它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到明清时期,中原与新疆交流频繁,出自新疆的桑皮纸也为中原地区人们所用。可以说,丝绸之路有多长,桑皮纸的传播就有多长,它成为古代中原与周边地区、中国与亚欧各国交往的重要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桑皮纸颠覆了“纸是脆弱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柔软、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这也是倦勤斋屋顶的通景画经历了百年温度湿度变化、热胀冷缩依然保存下来的原因。桑皮纸纯正的纤维构造及其特殊的香气,还可防蛀虫叮咬。古时多用于高档书画的装裱、书册典籍的印刷,民国时期曾有用桑皮纸印制的钞票。中等质量的桑皮纸一般用于包装茶叶、草药、食物等。但随着现代化造纸工业成品的出现,桑皮纸由于纯手工打造、产量少,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桑皮纸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总共有72道纯手工工序。以桑树枝内皮为原料,经过伐条、浸泡、剥皮、锅煮、过滤、锤捣、发酵、捞纸、滤水、晾晒、揭纸、分类、打磨等工序。其使用的特定材料、添加剂的量等都蕴含着科学原理,这正是它柔软而坚韧的秘诀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代更迭,在这门古老技艺濒临消失、传承制作人屈指可数的时候,故宫大修唤醒了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因为人们发现,桑皮纸在传统书画创作、修复方面的作用,是现代机器产品所不能替代的。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安徽桑皮纸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皮纸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得到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学习桑皮纸的制作,将这一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划:吴婧

后期:白玥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编:刘倩

本期责编:陈冰然

本期校对:牛慧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