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房海英识丁善民:紫砂壶和锔瓷艺术的缘分

——访房海英老师的拙匠锔器手工坊

文 |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编辑 | 刀笔吏隶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D:fanshidoudeizhixiao)

(配图挺麻烦,都放在文章后面了,读后可见)

早就耳闻房海英老师是锔瓷行家,技艺高超。

约好了,今天晚上和二余哥、殿祺兄、房叔一起到去拜访,总算能够有缘一见。

房老师住在南城区,是个旧城区,有很多老房子,我们去了后穿过曲曲折折的胡同才摸到门上。

院子很局促,但是布置很典雅,奇石、盆景点缀,水榭绕窗,感觉跟进了个艺术馆似的。

走进正屋,既是展厅也是客厅,满目都是紫砂壶,但是这些不是修缮品,也不是待修缮的,而是藏品和展品。对于我来说,目不暇接,每个都想摸一摸。

泡茶,倒茶,喝茶,其间房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紫砂壶的知识,告诉我们屋里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气窑烧出来的,温度高达1350℃以上。而且,这些作品的泥料都是他亦师亦友的朋友自己研制的,世上独一份,别处看不到,当然,也因此这些壶的价格非常高。

他的这个朋友,叫丁善民

可惜的是,我们无缘相见,因为他已经作古,没几年的事儿。

我在网上搜到一小段关于他的简介:

“丁善民先生1961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1984年从事紫砂创作。丁善民先生善设计制陶,尤擅长明清式老壶创作。丁善民先生有美术功底,尤其对书法、绘画、篆刻、陶艺、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和见解。丁善民先生作品特色(明清式)结构上的合理化与造型上的艺术化,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丁善民先生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丁善民先生特别讲究线条美,不以繁冗的花饰取胜。获奖作品:第三届宜兴陶艺专业新人新作展优秀奖(三足五环壶);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博览会银奖(扁古壶)。丁善民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用四年的时间研制一种泥料,只为彰显紫砂品格,用一生的岁月制作几款壶,但求持守本性纯真,其紫砂感悟为:好砂可耐高温 君子能甘寂寞。”

丁先生是突发疾病去世的,关于工艺和泥料配方,没来得及交代,剩下的作品真成了绝响。

房老师拿起几把壶,跟我们介绍器型、窑变色,让我们闻壶里的味道……我这才发现,这些作品果然跟市面上的作品不一样,厚重、古朴、沉稳、有韵味,不似他人的浮夸。

这些壶造型简约,大巧若拙的背后却是匠心独运的呕心沥血。

如果说丁老师的壶是刚劲又内敛的中年大叔,那么市面上的那些紫砂壶就是没啥内涵小鲜肉;如果说丁老师的壶是端庄知性的淑女,那么市面上的那些紫砂壶就是不懂世事的豆蔻少女。

见我们喜欢,房老师很高兴,随即朗诵起了刻在墙壁竹子上的文字:

“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沙,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

这是出自清代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

墙壁上不单有这些文字,还有很多丁善民老师的照片,有些是他在赏壶,有些是他在创作。此足见房老师对丁老师的怀念之情。

巅峰之上,人迹罕至。得一知己,同怀视之。

看完壶之后,房老师领着我们去了他的工作室内参观。

他的工作室,就是他锔瓷的地方,在院子的东面,空间不大,里面都是锔瓷的工具,工作台上还有未完工的活儿。

原以为锔瓷很简单,看着复杂和精细工具,才意识到这也不简单,是细活儿,更是能体现匠人精神的技艺。

其实我接触锔瓷艺人很早,刚学会走路就跑去看人家干活,不过他们锔的不是紫砂壶,而是锅碗瓢盆,他们是民间的老手艺人,走村入巷的那种。

那时候艺人不光得手艺好,还得有个好嗓子,因为需要吆喝,我依稀记得他们喊的是:“钯锅钯盆钯大缸!”

物质匮乏的年代,工具用坏了也舍不得扔,要尽量修补再使用。盆,主要是陶瓷的面盆,过年拌饺子馅或者放猪头冻离不开它;缸主要是陶瓷的水缸和粮仓,水缸厚重很少碰坏,但是粮仓有时移动难免磕碰。

记得我奶奶家的家具,主要就是各种盆和缸。小麦放在缸里,磨成了面粉也是放在缸里,有些值钱的东西还是藏在缸里。

现在很少卖大缸的,也没有用的了。上次去拜访刘祥福老师,他自己酿酒需要,买了几十个大缸,我看着很亲切。

没有用大缸的,“钯大缸”的人也不见了,他们老了,消失在岁月里了,然后这门手艺也没有人再问津……

虽然锔瓷的粗活没人干了,但是细活还是有人干的,比如房老师这样的。这是市场的需要,很多名贵的陶瓷器,坏了或者缺了部分,都需要修补;有的没坏,为了美观或者防止坏,也需要;更有甚者,没坏也没缺,偏偏要打碎,然后锔上钉子,为的就是好看或者制造古味。

金缮

我们参观时,房老师的儿子正在修一件作品,这么年轻的孩子能坐得住,难能可贵,当然这也跟房老师的熏陶有关。年轻人学点手艺挺好,哪怕不靠这个吃饭,也应该有门手艺。

我发现有些年轻人啊,不懂给瓷器锔钉子,但是非常乐意往自己的脸上扎钉子,一个小伙子竟然也扎好几个耳钉,更有变态者什么部位都上钉子。要学耶稣啊?耶稣人家可不是自愿的。

要是有时间,我真想跟房老师学习下锔瓷技术,这不光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学成之后,我就到农村去,摆个摊,扯开嗓子喊两声,锔壶也锔大缸,不一定要有生意,引得老头老太太们围观下,一定会让他们惊诧不已、恍如隔世。

如果有机会,也应当去宜兴看看,去景德镇瞅瞅,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很多东西,都在那些器物里,在那些器物制作的过程中。

不多时,有客人来访,我们便跟房老师告别了。

热情的房老师送了我们一人一本丁善民老师“诚真坊”的宣传册。

(本文作者信息:孟子曰凡事需知曉,原名孟繁曉,字不凡,號巨隐、二蟲閑者、刀筆吏隸,孟子七十四代孫,今臨沂蘭陵人,長居雲中書房。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舞文弄墨聊以,難經世何濟用?尤嗜紫砂、盆景、奇石、硯臺(石見吉室)之類耳。或有拙作,多刊於微信號“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