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人生》的作者詹姆斯·里班克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羊人,15岁辍学放羊,23岁入读牛津大学。大学期间,他有一半的时间在牧场里干活,毕业后又重操旧业。詹姆斯·班克斯可以说是牧羊人中学历最高、文章写得最好的。《放牧人生》于2015年被《纽约时报》和《卫报》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放牧人生》一书的副标题是“湖区故事”。湖区位于英国西北部,被誉为英格兰最美丽的一角,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之一”。詹姆斯·里班克斯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在湖区生活和劳作,按季节和活计的需要来安排日常工作,几百年来都是如此。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湖区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及牧民们的工作:夏天把羊放到山上,打理干草;秋天到市集上购买小羊;冬天照顾羊群安然过冬;春天里羊羔出生,每个人忙得晕头转向。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每个人耕地放牧只是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偶尔也为了方便邻居,两三头牛就能提供每个家庭所需的牛奶和奶酪。”

本书的开头,作者介绍了自己少年时期的学校生活,成绩好的学生远走高飞了,不抱幻想的老师们与一群烦人又具攻击性的孩子斗智斗勇。詹姆斯·里班克斯属于不会读书的那一类,他和留守牧区的其他孩子都认为“上学是一种出路,但我们不想走这条路”。母亲对他的学业已经不抱什么希望,祖母更是认为在牧场干活无论如何都比读书有价值。“这所糟糕透顶的学校浪费了我5年的时光,所以离开学校是我生命中最棒的事情。”15岁那年,詹姆斯·里班克斯在告别学校的那天发誓:决不让自己再被困在这样的地方。

离开学校之后,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放牧、睡觉,父亲掌控着家里唯一的电视遥控器,母亲在另一个房间熨衣服,家里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自由长大。周围很多年轻人酗酒、打架、乱搞,一些年轻的女孩知道他是牧场工人后,立即就对他失去了兴趣。现实生活迫使詹姆斯·里班克斯又逃向了书籍,他每天晚上像疯子一样读书。21岁时,他去当地的成人教育中心学习,两年后考进了牛津大学

故事写到这里,看上去像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但《放牧人生》真正吸引我的不是湖区美景,也不是励志故事,而是詹姆斯·里班克斯的人生观。他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一到假期就回家和父亲一起在牧场里干活。毕业后,他的人生规划是“希望在十年内做到我们想做的事情:建一栋农舍,继续把牧场经营下去。”他天天割草料、剪羊毛、挤牛奶、砌围墙,有时候为了要不要买一只公羊跟父亲吵架。尽管工作辛苦,但劳动报酬还是没能让他买得起一所房子,于是他一边放牧一边另谋生路,以兼职的形式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的世界遗产中心的一名专家顾问”,包括写《放牧人生》这本书。“我有养家糊口的责任,我需要一笔预付金保证这本书的写作。”当顾问和写作这两项工作,仅仅是为了补贴家用,放牧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主业。有时候,詹姆斯·里班克斯虽然站在羊圈里,其实是在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做别的事情。远在千里之外的同事在电话里说他们听到了羊叫,詹姆斯·里班克斯总是回复说“你们幻听了”。

在功利世俗的社会里,读完牛津这样的顶尖名校后,回家继续做个普通的牧羊人,这样的人生选择似乎令人遗憾。但詹姆斯·里班克斯非常享受放牧工作,他说:“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别无所求。”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追求内心的充实才是生命真正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