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在北洋军阀中,有这样一个领袖。
他亲近维新派,却又暗地告密,把戊戌六君子送上断头台。
他窃取革命果实,取代孙中山,成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总统,却又自称皇帝,复辟封建王朝,83天就被赶下台。
他上演着忠诚与背叛,统一与分裂,革命与保皇,共和与立宪的复杂。
他就是臭名昭著的袁世凯。
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是“再造共和”。
戏剧化爆棚,到底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两面派”袁世凯的荒诞人生

从书生到武将,发迹源于“决断”

1913年10月6日,北京宣武门内人声鼎沸,正在召开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投票选举产生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场内正在进行唱票,三四千“公民团”将会场团团包围,虽然已经饥肠辘辘,精神却很亢奋,焦急地等待着选票结果。

没想到的是,唱票结果刚公布,众人还没来得及欢呼,就有记者为了抓取第一手的新闻图片,抢先按下了镁光灯。

这突如起来的强光和按键声,对于紧张静穆的大会现场来说,如同平地惊雷,引发了短暂震动。

议员们以为是破坏者投了炸弹,有的夺路逃命,有的吓得钻到了桌子底下,更有人惊慌失措者,发出了“我选举的是袁世凯”的呼声,以求自保。

在这啼笑皆非的一幕中,一个颈短腿粗,走路正八字的人,当选了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从此开始指点江山。

这人就是袁世凯。

荣耀至此,袁世凯的身世,自然也被扒了出来。

袁世凯出生于书香门第,虽然是庶出,祖上却官至漕运总督,是个名副其实的官N代。

因为家中几代人都是科举出身,袁世凯小时候就被寄予厚望,13岁时就写下了“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的对联。

基于这样的背景,青年时代的袁世凯在河南老家项城开办了两个文学社,“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聚集了一群失意文人,极力拉拢学术青年。

后来,袁世凯过继到叔叔房中继承家业,更是遵照叔叔袁保恒的意见,赴京读书,考取功名。

无奈梦想美好,现实骨感,两考不中。

袁世凯极为愤懑,他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意思是说,是个男人,你就不能在笔墨之间憋屈光阴,应该疆场厮杀,建功立业,活得恣意才是王道。

于是他弃文从武,投奔到了养父拜把子兄淮军部将吴长庆门下,做了参谋。

“决定命运的,是你下决断的瞬间。”

虽然走后门参军,袁世凯却一点也不浮躁,不但踏实肯干,还在军中刻苦读书,因此博得了“有造之士”的赞誉,还被破格提拔帮办营务处。

从军阴错阳差地成为袁世凯命运的转折点,他的潜力从这里被激发,自此崛起,开启了称雄乱世的序幕。

从维新到告密,事业起于“野心”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23岁的袁世凯跟随吴长庆东渡朝鲜,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机遇。

平定叛乱的时候,他率领一支部队,身先士卒。

因“调度有方,争先攻剿”,非常英勇,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获得了跟随吴长庆帮办朝鲜军务的身份,得到了协助朝鲜官方训练新军的机遇。

坐镇朝鲜期间,“开化党”又于1884年发动了甲申政变。

袁世凯又临机受命,因为指挥得当,击退了日本驻军趁火打劫的野心,还帮助朝鲜王李熙再次平定了叛乱,得到李鸿章的关注。

后来被保举,从而升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成了朝鲜政局的实力把控者。

在朝鲜的十二年间,袁世凯积累了丰厚的练兵经验,也让野心疯长。

回国后,他利用在朝鲜赚来的“名气”,开始到处投机钻营,结交京都大臣,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

果然,1895年,清廷准备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袁世凯得到了奕訢、荣禄等王公大臣联名举荐,于是有了组建自己亲兵的机会。

这让他借助西方军事经验练兵的想法得以变现,由此建立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袁世凯一言道出了亲自练兵的实质:

“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
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这样绝对服从的军事实力,成了袁世凯的资本。

他开始分析国内政局,与各方政治势力周璇,把大把的钱送到各方势力手中,博取政治资本,意图掌控更大的权力。

袁世凯的狡猾之处在于,他与维新派逐渐走近,让其极其信任,不惜把机密都泄露给他;

而与慈禧荣禄这一派,也保持亲密接触,不但不得罪,还经常送礼,让其看重。

但脚踩两只船,总要做出选择。

在对比了两方的实力强弱以后,袁世凯认为维新派没有军事力量,虽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终究无法与慈禧太后这一派抗衡。

私心者盛,可以灭公。

袁世凯做出了给荣禄通风报信的决定,踏着戊戌六君子的血,成为了慈禧太后的亲信,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从总统到皇帝,未来毁于“贪欲”

当时风云迭起,袁世凯有着极其冷静的认知。

戊戌变法以后,他将重心全部倾注到军队扩充编制上来。

他把自己的亲信部队改为“武卫右军”,兵力增加到了近万人,成为了荣禄的嫡系。

背靠这样一棵大树,袁世凯继续扩充军力,扩大势力范围。

他利用各种手段助推自己的人脉关系,甚至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各国公馆,成为了慈禧太后和“洋人”眼中的新崛起人物,备受瞩目。

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被授予直隶总督,成为洋务大臣开始督办洋务。

他借助清朝政府编制新军三十六镇的机会,将北洋常备军改编为北洋陆军,扩充为六镇,形成了北洋军事集团。

“拥兵自重”的袁世凯,自此成为了把握时局的灵魂人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新内阁。

他牢牢地掌控的北洋军事集团,作为最硬的牌,在清政府和革命党人两派之间,异军突起,获得了举国认可。

革命党打不过他,就想刺杀他,袁世凯也不是吃素的,居然福大命大安然脱险。

刺杀无果,被袁世凯的兵力逼迫,孙中山无奈地提出了《五条要约》和袁世凯和谈,商议推行南京临时政府。

袁世凯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时代浪尖上的人物。

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可以劝退清帝,但是必须推举他做老大,推行共和,南北统一。

此举无疑是为挤走孙中山,让自己当总统。

但位高权重,是福也是祸。

袁世凯私欲开始膨胀,在他心中一直认为只有当皇帝才是最硬的角色,总统的权力还不够大。

此时他的身边大部分都是拥戴他、为投其所好鼓吹帝制的人。

于是在杨度等“劝进派”的鼓吹之下,他下令成立“筹安会”,假借研读中国政体,接受了所谓“民意”、“请愿”,开启了从总统到皇帝的角色过渡。

他花了40万巨资,打造自己的“专属龙椅”,于1915年12月12日,复辟帝制,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登上了皇帝宝座。

然而,倒行逆施,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注定这会成为一场闹剧。

龙椅还没坐热,袁世凯就成了众矢之的,全国上下一致声讨。

蔡锷和唐继尧更是在云南揭竿而起,发动了护国战争,得到各方响应,挺进北京。

袁世凯洪宪帝梦破灭。

从下野到离世,生命断送于“忧惧”

偷来的东西总是要还的。

四面楚歌,众叛亲离,举国谩骂,袁世凯非常懊恼。

他大骂“杨度害我”,被迫退位,之后急火攻心,尿毒症加身,一病不起,退位后不久就到了垂死挣扎的边缘。

他发出了英雄末路“何不助我做好皇帝”的哀叹,于1916年6月6日“忧惧而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荒诞的是,袁世凯去世后,杨度用一幅挽联总结了他的一生: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然而,荒诞也是一种真实。

袁世凯被骂,印有他头像的货币“袁大头”却持续发行了39年,数量高达到了7.3亿。

纵观袁世凯一生,他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但同时不可否认他也是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近代化也是做出重要贡献的,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

袁世凯“两面派”的人生,其实也是在告诉天下人:

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随机应变是必备技能,大家都有两套逻辑生活也是事实。

但不管是浮于明面的道德逻辑,还是潜于暗处的利益之争,心口不一,表面做好人,背后一把刀的冷血,都不被称颂。

所以“识时务”、多角色“变身”,都不是错,违背良知才是袁世凯最大的污点。

因为,德不配位,定然所行不远;厚德载物,才是长途前行的必备之器。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