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但在家庭中,却是谁付出的越多,谁受到的待遇越差。

前几天,在某乎上看到一个帖子,题目是“奶奶瘫痪了,妈妈不想管怎么办?”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这个妈妈真不懂事,还没孩子想得周到。但看完,就不禁感慨,还真是谁付出的多,谁的家庭地位低,谁不被尊重。

1、谁付出的越多,谁受到的待遇越差

题主今年上大二,奶奶77岁,一年前因为摔下床瘫痪了。瘫痪之后,需要人照顾,爸爸要务农,妈妈就辞职,没了工作。

奶奶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端屎端尿,姑妈很爱干净,看妈妈没有照顾好奶奶,便和妈妈吵架,俩人也闹翻了。妈妈经常抱怨,说家里条件本来就差,现在她还不能工作,说姑妈多管闲事,说奶奶害她害得好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说话很难听,什么难听说啥,还当着奶奶的面说。题主有时一反驳,妈妈就说我把她当成外人,把她当成牛,什么都要为我家做。弄得我也不敢说她,可即便如此,她还是逢人就说奶奶害她。

之后奶奶又摔了,题主想医院看看,妈妈很不耐烦,说:要死没嘛。题主最后说,看到奶奶这么可怜,他很难过,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题主这段话,一字一句都是对妈妈的指责,说她照顾不好奶奶,说她经常抱怨、啰嗦,可他却没想过,奶奶瘫痪,到底该谁照顾?妈妈为啥抱怨?心理学的答案让人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法律没规定儿媳对公婆有赡养义务

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有多累,每隔几个小时翻、擦身子,喂饭喂水,端屎端尿,夜里都没办法睡个安稳觉。工作量,毫不逊于照顾一个婴儿。更关键的是,照顾孩子有盼头,他会一天天懂事。但照顾老人,却是一天比一天绝望。

由此可见,照顾老人是身心疲惫。那该谁照顾老人呢?自然是儿子和女儿,而儿媳和女婿只是协助抚养义务。需要照顾奶奶的不是妈妈,而是务农的爸爸和爱干净的姑妈。

再者,妈妈为啥要抱怨?因为心里苦呐,什么活都干了、什么苦都受了,却没人体谅,都把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都以为她很轻松。偶尔受不了抱怨一下,身边人还一脸不耐烦:你咋这么多怨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心理学的贝勃定律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女孩跟妈妈吵架了离家出走。在外面逛了一天,饥肠辘辘,好心的面摊老板看她可怜,给她煮碗面。女孩说:我们又不认识,你就对我这么好。而我妈妈,却对我那么绝情。

老板无奈地说:我只给你一碗面,而你妈妈却给你煮了十几年的饭,不是应该更被感激吗?是呀,有时候的我们对陌生人的一点恩惠就感恩戴德,却把家人的爱当成习以为常。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贝勃定律,关爱麻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对家人好的时候,家人都很感激。时间长了,会让家人觉得,你就该这么做。一旦不能保持好的水准,反而会被家人抱怨:你现在为啥这么自私。到最后,付出最多的人,反而成了家里最没地位的人。

因为人,总是对自己最好的人苛刻。因为人,总是不知足。

最后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爱人七分满,剩下三分爱自己。

网友们,你们如何看待妈妈不照顾瘫痪的奶奶?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