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繁花开,诗画在梅江。谢淼清 摄

服务保障梅州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举全区之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这是梅江担当。

林风眠纪念馆4个月建成开放,“政府优品馆”从签约到开馆仅用27天,市人民医院“生命通道”新峰路主路面通车任务提前40天完成,在攻坚克难中催生了敢啃硬骨头、敢拔硬钉子的“新峰路精神”……这是梅江速度。

高质量举办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梅江区系列活动等,携手15家中央媒体多角度宣传梅江,实现历史新突破……这是梅江好声音。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梅江区通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起点,新征程,新作为。2021年,梅江区将落实“1158”“1+3+5”“一带三园四城五基地”思路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诗画梅江、文明客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关键词

新活力

2月底规上企业全面复工,全区经济逐季回暖,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过去一年,梅江区按照“双统筹”“双胜利”的要求,千方百计推进复工复产复学。

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7.1亿元、比增0.5%,完成规上工业产值94.1亿元、比增5.6%。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梅江区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稳控基本面、把握主动权,用17天实现本地疑似病例清零、唯一一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全面打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同时,持续开展“亮党旗、亮党徽、亮身份”行动,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因应形势变化调整完善防控措施,强化重点人员排查、重点场所检测和重点环节管理,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截至目前,全区未再发生新的疫情。

在做好疫情防控之余,梅江区突出发展要务,项目多点开花,硕果累累。通过坚持项目化工作法,持续扩大有效投资,24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2.46亿元;积极破解项目制约瓶颈,成功争取中央直达资金、地方政府债券、涉农资金等13.64亿元,推动东升园区标准厂房等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成立驻外招商队,引进梅州中骏世界城、客天下康祺养老等亿元以上项目8个,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南京盛尊顺利落户并完成一级建筑资质迁移,总部经济迈出坚实步伐。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业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和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市前列。加快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生经济动能,阿里云、金山云、飞翔云“三朵云”落户梅江,建成全国首个“政府优品馆”——京东京喜“梅州优品馆”。

当前,“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开局起步。“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建设“诗画梅江、文明客都”的关键五年,科学谋划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大突破,就要围绕加快发展步伐、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激发增长潜力、促进协调发展等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同时,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紧盯打造电路板和铜箔“双百亿”产业集群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要突出电子信息产业这个引擎,下大力气推进博敏电子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五株电路板整体搬迁、威华集团高端电子材料等项目投产达效,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快速发展。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火炬梅州电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电子电路制造)特色产业园等工作提上日程。

要加快培育发展互联网产业,聚力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园、阿里云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不能忽略的是,当今时代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行动,探索建立“总部+基地”“金融+产业”“研发+基地”“科技服务+产业园区”等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产业技术关键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鼓励企业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以上;培育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保障各类人才安心扎根梅江干事创业。

关键词

促改革

2020年,梅江区改革改制,“破冰”前行攻坚正酣。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成镇街体制改革、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改革等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开办便利度显著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不见面审批、零跑动申办”;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有序推进,区级政务大厅提质增效,落实“全流程网办”“证照联办”等改革举措,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加快理顺东升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新组建梅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市肉联厂、市第二食品公司改制,区级国有“僵尸企业”全部出清;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交通圈、经济圈、生活圈、人文圈,推动产业发展、产品供给、康养旅游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放合作。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为振兴发展增后劲。过去5年,梅江区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任务,启动了东升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与改革开放同行,梅江再出发。未来5年,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将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水平要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同时,要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建设,加强与大湾区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与汕潮揭和海西经济区等沿海地区联动发展;要高标准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扩大梅江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份额;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新加坡等客属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1年,梅江区将大抓改革攻坚,激发振兴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落实和承接市级下放的管理权限,压减一批区级职权事项,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统筹镇街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落实管理职权下放及配套保障。探索实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东升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园区发展潜能。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做好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盘活闲置低效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疏通企业融资堵点。深化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对标广州、深圳等先进地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下放,完善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效应。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常态化政银企券座谈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等问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关键词

高质量

春花、夏绿,秋果,冬青,今日的梅江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区域亮点层出不穷,百姓日常生活日益舒心。

城市提质扩容成效明显,形成东区商圈、梅水路商圈、北部商圈三大商圈,完成江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建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初步成效,不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在粤北地区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等荣誉……2020年,梅江区以高品质建设,促城乡高质量发展。

回顾过去,我们倍加振奋;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未来,梅江的建设将更具品质品位。做优中心城区方面,江南新城南拓区域征地拆迁步伐加快,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市人民医院扩建等重点项目征收任务将完成,梅州海丝珠宝生态谷、梅州昭华教育城综合体等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同时,在提升文化内涵方面,将保护开发利用嘉应古城和攀桂坊、望杏坊“一城两坊”,以及“一城两翼”红色革命遗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修缮保护一批名人名居,挖掘宣传名人故事,提升文化名城品位;持续扩大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影响力,打造西阳艺术村落,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乘势而上打响文化品牌。

未来,梅江的乡村更加美丽清秀。通过发展高质高效农业,以打造“农博城”为目标,完善海吉新城农副产品商贸物流园配套设施,扩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模和效益,争取新增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因地制宜发展畜牧、水产、茶叶、蔬果等特色种养产业,扩种梅州柚,以“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为主导对接融入“双区”“双城”大市场。通过建设宜居宜业乡村,深化“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开展“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奖补方案,全域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推进国道、省道、梅江河水系沿线的“画里西阳”“花海城北”“红色长沙”等美丽乡村连片示范项目建设,以绣花功夫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

此外,通过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深化“万企帮万村”“千干扶千户”行动,推广消费扶贫,做强光伏扶贫、特色种养、文化旅游等产业帮扶项目,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数读

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完成上级下达能耗双控指标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通讯员 钟戈 钟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