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玉雕名家官网

佛家常言:“天地万物,皆有灵质。”玉石自然也不例外。作为通灵之物的宝玉,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就受到了先民的崇拜,而我国的玩玉、赏玉之风也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崇。以美玉消磨时间,将玉器的美融入到点点滴滴的衣食住行中,不仅能为烟火气息浓厚的生活平添雅趣,更能洗涤自己的精神,达到“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的精神境界。

玉雕名家 王一卜 作品 《梵境》

当代作家冯唐认为,人的精神是需要一些通灵的时间的(即审视和发现自身),否则很容易很容易出溜成行尸走肉,在世间做一些腐朽不堪的事情。但是人不是神,无法脚踏祥云或者自带头顶光圈,所以人通灵的精神就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器物,将内心融于外物之中,这样才能在一切的事物中发现和审视自身。在东方传统文化中,玩玉赏玉就是一种人们获得通灵时间的方式,是为“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玉雕名家 张克山 作品 《华夏文明》

玩玉赏玉往往是一个人的事。借着玉温柔细腻的触感,魂魄渐渐抽离。周围草木一寸一尺地消失,时间没有方向感,四处流淌。徜徉在玉雕的大千世界中,感受一花一世界,一石一菩提之意境。无论你的精神有多么烦躁疲惫,都可以慢慢平静下来。犹如沐浴一场久逢的精神甘露,一点点洗去你精神中的尘埃与厌倦,从而获得超然物外的淡泊与宁静,于是彻见心性。

▲玉雕名家 孙永 作品 《长寿》

黄金有价,玉无价,玉体现的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和寄托。人们喜爱玉,其实是一种对于自身的探寻。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如何认识自身,如何处理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一直都是我们的文化核心。先民们体道自然,存器于心,认为万物存情,万物有道。于是法天则地,体道自然,演化了人文。玉雕之为艺术,是在礼制社会的“比德于玉”的信念下发展的,人之德即玉之德,因此以玉载道载情。

▲玉雕名家 刘长龙 作品 《禅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也一样,方有不断反思、探寻,才能参悟自身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里是玉雕名家,我们有风格各异的玉雕大师,有海量精品玉雕,如果你也热爱玉雕文化就加入我们吧,同我们一些传承玉雕艺术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