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浪漫的徐志摩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不提的重要存在。除了才华以外,他的个人感情生活常常受到世人抨击和指责,原因出自他抛弃原配妻子张幼仪,又破坏“有夫之妇”陆小曼婚姻的“无耻行为”上。
但如果仔细翻阅那个年代名人、文人的资料,就会发现诸如此类的事情其实非常常见,譬如徐志摩的“姐夫”、张幼仪的亲哥哥张君劢也曾“弃妻再娶”,并且他的两位妻子下场皆不太如意。
那么,为什么世人从不苛责张君劢“花心”、“薄情”呢?
01,才子佳人:也曾向旧时代折腰
张君劢出生于1887年,少时家境优渥,6岁入私塾读书,天资出众、勤奋刻苦,尤其是朱熹的《近思录》,为他一生温和性情、尊德性的理念埋下一道有利伏笔。
12岁那年,张君劢听从母亲安排,进入当时很少有家长愿意孩子就读的广方言馆中学习英文和西方典籍等。
1902年,15岁的张君劢轻松考过乡试,成为旧时代一名秀才。1903年,他无意中看到由梁启超亲自发出的震旦大学招生信息和相关文章,心受触动,费尽千辛万苦,得以入学读书。
但很可惜,由于家道中落、无力支付学费,张君劢只待了半年,便被迫中断学业。
1904年,17岁的张君劢再度遭遇学业重挫,因他曾参与抗议俄国非法侵占华夏土地的组织,南京高等学校执意将他辞退。深受打击的张君劢在朋友帮助下进入湖南中学当了一名教员。
1906年,张君劢听从父母安排,回到家乡与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沈氏完婚。2个月后,张君劢和弟弟张公权在清政府的资助下,远渡重洋至日本留学。
由于张君劢没有听从清政府的安排学习理化科目,而是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法律和政治,清政府在半年后中断对张君劢的资助,导致他的留学生涯一度陷入清贫困境。
但张君劢没有轻言放弃,一面继续学习政治和法学的英文典籍,一面开始接触德国相关著作,并生出要去德国留学的念头。
1910年,张君劢学成回国,参加了清朝廷学部考试,成为中国末代翰林之一。1913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实现愿望,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政治。
期间得知袁世凯引发的乱局,他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反袁斗争。待到袁世凯去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张君劢再度留学德国。
这一次,忧心国内局势的他还是未能取得博士学位就回国了。1923年,张君劢受邀至清华大学演讲。
在中国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他也遇见了一个对他余生无比重要的人物,此人即是王世瑛。他们相识于筹备迎接泰戈尔的会议上,张君劢对年华正盛、谈吐不俗的王世瑛一见钟情,随后展开猛烈地情书攻击。
为什么从未动心的张君劢会如此轻易拜倒在王世瑛的石榴裙下?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同一条路上的人,都曾向旧时代折腰,也一直都在努力挣脱旧时代的束缚。
相似的灵魂在靠近时总能引起一些共鸣。王世瑛比张君劢小12岁,1899年出生,是一户官宦人家的小姐。她曾就读于福州师范学校,和儿童作家冰心来往密切。
20岁那年,王世瑛与同乡郑振铎坠入爱河。她的父母以家世相差巨大为由阻扰两人相恋,无力抵抗父母的王世瑛被迫同郑振铎分手。
此后王世瑛保持单身,直至遇见张君劢。对于张君劢的追求,王世瑛很纠结,她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好友冰心,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问她,能否考虑同张君劢先生的结合?
冰心虽不认识张君劢,但她读过张君劢的文章,以文采窥人品,觉得张君劢值得托付终身,于是极力促成二人。
1924年,深受张君劢情话触动,得到好友支持的王世瑛接受了张君劢的追求。那段时间,张君劢非常繁忙,可他依旧坚持和王世瑛的每日约会。
十来天的朝夕相处,频繁的书信往来,让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亦更加坚定了张君劢迎娶王世瑛的信念。
不过,于彼时的张君劢而言,想要求娶王世瑛,他必须先解决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自己的原配沈氏离婚。
张君劢找到妹妹张幼仪,寻求她的意见。张幼仪笑笑,对哥哥说了一句:“我知道你一定能处理妥当。”
张君劢确实没有辜负妹妹的厚望,他亲自给沈氏写了一封信说明离婚请求,并许诺:“离婚的条件,你可以任意提,只要我能满足,我一定会尽量做到。”
沈氏和张君劢无任何感情可言,听闻此讯,没有抗拒,直接答应了张君劢的请求,两人得以和平分手。离婚后,张君劢支付沈氏一笔赡养费,确保她的余生无忧。
然而依照旧时代观念来说,和丈夫离婚的沈氏确实属于结局不太好的一类,此后她渐渐消失于人前,没有人知晓她的后来如何。1925年,恢复单身的张君劢同王世瑛正式走入婚姻殿堂。
02,鹣鲽情深:那就是爱情的模样
世人常常好奇:拥有爱情的婚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私以为,张君劢和王世瑛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婚后的王世瑛把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家庭上,她不再从事文学写作,而是视张君劢为此生唯一,一边照料张君劢日常起居,一边充当他的得力助手,协助他进行学术研究。
旁人为王世瑛的选择感到可惜,因为她确实是一位文采出众的女青年,曾以一篇长达5万余字的《旅行日记》获得中日教育界人士称赞,若是继续文坛事业,想必将来定能闻名天下。
张君劢则非常感激妻子的付出,后来他在一本译著中写道:“翻译书籍是一件艰辛的事情,本书每一篇翻译完成,我皆会请我的妻子帮我校对。本书原作拉斯基在序言里声明得到了妻子的帮助,我同样如此。”
他特意在该书译本的扉页上标注:“谨以此书献于释因女士”,释因即是王世瑛。
1926年秋,王世瑛生下她和张君劢的第一个孩子小虎,彼时恰巧冰心回国拜访夫妇二人,记录下了那平凡的一天。
因王世瑛仍在月子中,需卧床休养,所以下楼迎接冰心的是张君劢。他热情、亲切的态度给冰心留下深切印象,令那位同样享誉国际的女作家有种他们二人并非素不相识陌生人,而是久别重逢老友的错觉。
进了屋子,初见好友的王世瑛有点儿高兴,又有点儿羞怯。她和冰心在床边尽情闲聊半个小时,冰心担心影响她休息,主动告辞离去。
此后,冰心多次同夫妇二人见面,每一次似乎皆能在他们的态度中感受到两人之间深厚、契合的情谊。
1929年,一场意外的到来再一次让旁人见识到张君劢和王世瑛之间患难与共的真情。那年端午节前一天,张君劢如往常一样,在上海租界的知行学院授课完毕,步行回家。
不料行至半路,一辆陌生汽车突然停在他的身旁,几个彪汉冲下来把他掳到车内迅速离去。随后,劫匪致电张家,要求张家拿出巨额赎款换回张君劢,否则就将张君劢的耳朵割下。
对此变故,张家亲属皆惶恐不安,唯有王世瑛一人镇定自若,无比清醒给出判断:“君劢在国内文坛极具影响力,且性格坚强明朗,劫匪绑他绝非图财,恐怕是有政治目的,想要用君劢安危强迫上海知行学院解散。”
事实确实如王世瑛所料,由于张君劢一贯反对、批评国民党专政,故而国民党方试图以生死威逼张君劢服软,可张君劢置生死于度外,始终不为所动。
绑匪无奈,只得继续以张君劢安危为要挟,向张家讨要赎金,声称若是再收不到款项,便砍下张君劢的脑袋,丢到大西路上。
王世瑛一边坚决不交赎金,与劫匪僵持,一边暗中联合张家亲属求助杜月笙、章太炎等人,最终成功解救张君劢。
同年,张君劢短暂赴德躲避国民党压制。抗战开始一段时间,张君劢又因推动宪政运动,遭国民党软禁2年有余。期间张、王夫妇经历人生不幸之一:幼子国康早夭。
一次又一次磨难和打击,没有消耗半分张君劢和王世瑛之间的深厚情谊,反而让他们的心愈加贴近彼此。
1934年,从德国游学归来的张君劢接到燕京大学邀请,携王世瑛定居燕园,同冰心夫妇比邻而住,度过了一段惬意悠闲的时日。
冰心在文章中说,她的丈夫和张君劢皆是书痴,常常谈书到半夜,她便与王世瑛两人携手游北平,赏景谈心事,无比自在。
可惜残酷的世事从不允许人们偷取太多静好时光,永恒的别离到底还是在张君劢和王世瑛之间上演。
03,未能白首:相隔万里与君别离
1944年,45岁高龄的王世瑛再度怀孕,亲朋劝她:“你已是高龄产子,若是家事繁杂,务必不要逞强。且在生产时,一定要让张君劢陪在身侧。”
但那个时候,张君劢的事业正处于忙碌关头,哪怕心中涌现点点不祥预感,王世瑛也没有打扰他的工作。
她强忍不安和挂念,亲自斟酒送张君劢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会议。张家弟妹都笑兄长、嫂嫂“老来夫妻,感情却比少年人更盛”,却不知,此一去即是夫妇二人的诀别。
1945年,王世瑛难产离世的噩耗度重洋传至张君劢耳中,令他悲痛万分。冰心在文章中记录了好友亡故前后种种。
当年3月初,她得知王世瑛即将分娩的消息,十分高兴,觉得他们夫妇二人或能因新生儿的降临而暂忘失去幼子的哀伤。
冰心写信给同在美国的丈夫,希望他能把此喜讯转达给张君劢。不料,信件寄出十余日,不知王世瑛和她友谊的梅贻琦偶然在饭桌上提及了一句:“我听说君劢夫人在前天离世了,好像是因为难产。”
冰心闻言,当即怔住,半晌没有说出话。饭后,她立马给张君劢的两位弟妹写信询问真相,并在当年6月亲自同张君劢弟媳,张嘉铸的夫人张肖梅见面,细聊王世瑛后事。
1946年12月底,王世瑛安葬于故乡先人墓旁。张君劢特地写了一篇《亡室王夫人告窆述略》来祭奠亡妻。
此后余生,张君劢再未续娶,怀着对王世瑛的追思直至死亡。旁人劝他“勿要沉溺过去哀痛”,他则摇头回道:“我的心,此生只能装下释因一人。”
1969年,与王世瑛阔别24年的张君劢在弥留之际叮嘱家人,一定要将他同王世瑛合葬,可此愿终究没能实现。
夫妇二人,相隔重洋万里,分别长眠地球两端。不过,相信在另外一个世界,他们一定早已重逢,从此再无分别。
话回到最初,为什么同样是“抛弃原配再娶”的代表,张君劢就能得到世人的宽容和谅解?实际上原因正和张君劢的性格、行事作风有关。
在认识王世瑛以前,他一直洁身自好,从不与任何女子亲密往来。待到恋上王世瑛,则一心对她,哪怕王世瑛早早离开世间,也没有背弃那份对王世瑛的真挚情谊。
同时,在对待原配沈氏的态度上,张君劢同样遵循“君子之风”,不只坦诚明言离婚请求,而且允诺沈氏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随便提出要求,并尽量确保沈氏余生安稳。
如此行为,与徐志摩在张幼仪怀孕时提出离婚的“绝情”形成鲜明对比,自然更容易博取世人好感。
由此可见,世人并非苛责男人“休妻再娶”的行为,而是看不起某些男人对待“原配”的薄情态度,譬如徐志摩以及把原配朱安视为“不得不接受的礼品”的鲁迅等人。
旧时代的女性愚昧、无知从不是她们自己的过错,拥有新思想的男人会嫌弃她们也算在情理之中,可不管怎样,恶意抛弃、置之不理皆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不是吗?
文/羽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