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要撒谎?

人到了4岁左右,谁都会撒小谎。说谎是不太可取的,但心理学认为这是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正在发达的良好证明。

用纯洁的心诚实地传达一切照理说应该是最理想化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家人、朋友、恋人、职场人脉等人际关系的扩大,「不撒谎反而会伤害别人」「不撒谎反而会让问题变得复杂」这样的经历和想法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实际上,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表明,任何人一天都会有7、8次无意识地在沟通交流中隐藏谎言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谎言是有种类的?!

谎言有很多种,从「谎言也是权宜之计」的轻“罪”,到「骗子是小偷的开始」的与犯罪相关的谎言。在心理学上,这样的轻重被称为欺骗(或欺骗式)的交流。

而欺骗性交流有两种:

①把本来「没有」的东西,说成「有」的谎言。

②把本来「有」的东西,说为「没有」的谎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是明明哪里都没去过,却「去了国外度假」。其实没有恋爱经验却「约会多到忙不过来」。像这样,是所谓的虚荣类型的谎言

与此相对,②是,明明是很熟悉的信息,却以「我什么都没听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明明是和A恋爱了,却说「没见过A」,像这样是所谓的隐瞒类型的谎言

我们一边巧妙地区分使用①和②,一边通过包含欺骗的沟通交流,很好地安排人际关系。以20到40几岁的男女为对象的调查显示,①和②类型的谎言几乎都没有被发现。可以说是谎言横行的状态。

可见在维持人际关系、提升彼此幸福感方面,谎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必要的。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交流中的谎言的话,谎言未必是那么穷凶极恶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睛像嘴巴一样会说话,如何识破谎言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反复研究识破这些欺骗性的交流。不管用嘴说得多好,「眨眼」「眼神的动作」等眼睛的表情还是能露馅的。

概括地归纳一下,我们可以了解以下几个倾向:

①把没有的东西说成「有」的时候,眼睛不怎么动。

②把有的东西说成「没有」时,眼睛的活动会变得活跃。

简单地说,为了虚荣而编造故事的时候眼睛是一本正经的,但是为了隐瞒什么而拼命的时候眼睛是战战兢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杜撰的人,比如「我在马尔代夫的时候发生过这样的事」「我收到了这样的情书」等,一边杜撰,一边渐渐自己也沉醉在自己的话语中,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忘记了自己在撒谎。就像自己被自己骗了一样,撒了一个扰乱自己的谎言的时候,其本人的自我厌恶感却非常小。而自我厌恶感小的结果,就是导致说谎这件事在表情上很难表现出不同

另一方面,想要隐瞒「有」的人,一边真实地感受着「其实是自己亲眼目睹过」的现实,一边为了不被发现而努力地演戏,所以脑子里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内心动摇很大,其结果就是在眼睛上容易表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如何都想追求是真是假的时候,就试着使用本文提到的这个①②的原理吧。

比如,想知道对方是否和A见过面的时候,你可以问他「你昨天都在干什么呀?」类似这样的话。如果对方撒谎的话,是很容易随心所欲地编故事的。也就是说,会出现编故事①的状况,眼神容易变得坚定,不容易识别是否是在说真话。

但是,如果你问他「你昨天和A先生见过面吗?」类似这样直接问的话。如果他见过A,却谎称说没见过面的时候,就会变成②的状况,眼神容易变得闪烁,表情马上就会变得容易识别是否在说谎。

如果他说着「我昨天没和A见过面」,眼神也是堂堂正正地不动的话,实际上没有见过面的概率很高,他大概率说的是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通过瞳孔的动作看穿谎言的时候,就可以问「不是有什么什么吗?」「你知道什么什么吧?」,让对方否定,观察当时的眨眼和眼神的动作,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这样,从了解内心和表情的关系出发,在做出重要决断的时候,这可能会成为你重要的提示,帮助你了解更多,知道更多真相,也成为鉴谎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