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作为2021年春运的第一天,1月28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810.3万人次,环比下降10.5%,比前两年同期分别下降73.3%、73.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春运的“序曲”,这样的数据堪称“冷清”。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最新预估,今年春运总客流仅11.52亿人次左右,这一数量与2019年的29.8亿人次、2020年的14.76亿人次相比将分别下降六成多和两成多。可以预见,日均2880多万人次的“冷清”局面,将成为贯穿整个春运过程的大概率现象。

作为战疫的“旋律”,这样的数据却十足“火热”。如今,国外疫情势头居高不下,国内多地出现零星散发病例,极易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形成对冲的就是节日期间人员的流动性。为了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众多身在异乡的人们选择了“就地过年”,大数据分析显示,腊月二十八铁路出行人数活跃度将从去年的31.9%降至1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情防控需要人人参与,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均在倡导“就地过年”。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发布了“就地过年”倡议,各地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保供稳价、交通出行、货运物流、工资休假、文体休闲、关爱帮扶等服务保障措施。作为历年春运传统的人口“迁出”地,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预售票数量同比降幅均在30%以上,其中北京西、成都东、北京、上海的降幅达到78.92%、78.21%、75.44%、70.80%。航空方面,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预售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4.4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家乃人之常情,防疫为重中之重。在“冷清”的春运“序曲”中,人们对“就地过年”倡议的集体共识与高度自觉脉动着“火热”的“旋律”。万众一心的抗疫者们在非常时刻,以“流动性”的大幅减少和常态化的精准防控,共同撑起抗击疫情的“安全港湾”。

文/崔子莲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