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楷书欧、颜、柳、赵,其中有颜真卿和柳公权被称作“颜筋柳骨”。这个称呼是范仲淹叫起来的,他在《祭石学士文》夸赞石延年书法作品好,“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谁成想,他这一说,竟延续到现在。可是,颜真卿的筋在哪里?柳公权的骨又在哪里?是有筋的字好?还是有骨的字好呢?

颜真卿颜家庙碑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朱履贞《书学捷要》中曾经说过,“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生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所以有人说书法的筋就是书法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也就是尖锋的部分。

元朝的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记载,“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这样的说法,筋和肉可以解释,而骨就没法解释了。大指的下节,体现在字上是什么呢?

柳公权 玄秘塔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平时形容字有力,就会用骨力二字。可见,骨是和力有关的。就像马一样,筋多肉少的为上,肉多筋少为下。这是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中说过的。

早在书法初成时期,蔡邕就说过,“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有力的点画,就像人的肢体一样,肉内有骨,骨外有肉,有筋,筋肉之外还有皮肤。

颜真卿 争座位帖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书法点画来说,藏在点画里的笔锋的痕迹便是书法之骨。辅毫经过的地方,留下的痕迹笔力次于笔锋,次于骨的便是筋。次于筋的便是肉,次于肉的便是皮肤。

这些本不用存有疑问,怎奈后来人有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用自己的理解替换古人的规矩,古法的传承就没有了。

柳公权蒙诏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宋朝苏轼说的“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书法之神、气,都是指书法的神采,这种神采来自于点画的筋骨肌肤。只有骨丰肉润,才能入妙通灵。

关于骨与筋,其实卫夫人笔阵图里的解释最客观形象了。她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用笔只用笔锋之力,这样的笔画就叫做骨力。多用笔锋,少用辅毫,这样的笔画便是筋书。

颜真卿 自书告身帖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真卿的字,有些点画只用笔锋,比如多数横画,有些点画则用到了辅毫,比如大量的竖画。这些竖画藏锋,使骨存于肌肤之内。这种肥厚朴拙的用笔,正体现了颜真卿的端正耿直,正气凛然,大智若愚。

也有人把颜筋叫做颜肉,这当然是不太合理的。颜书有肉,但肉润处骨强,这是不能忽略的。

柳公权的字,多用笔锋,极少用到辅毫。这就形成了柳书均衡瘦劲、爽利挺秀的风格。有一种斩钉截铁之势。之所以说柳公权的书法是柳骨,是相对于颜真卿的书法而言的。

柳公权 集字心经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真卿、柳公权两人的书法,都是骨力遒劲丰满的,不同之处在于卫夫人所说的第二句,“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颜真卿的点画就是即能看见肉,又能看出骨的。柳公权的用笔有力,则很少有肉,于是便搏得了骨法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