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数的华夏儿女都生活在战争之中,这其中既有西方列强想要打压我们的鸦片战争,也有对抗临近国家妄图侵略我们的抗日战争,无论哪一类战争都好,在它们之中都包括了无数场小的战役,而也正是这一场场的小战役构成了中国的战争历史。
在这些战役中,有的悲惨壮烈,有的令人拍案叫绝,黄桥战役就是令人直呼“打得好”的战役之一,而这场战役之所以被人称赞,与它的指挥者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黄桥战役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呢?粟裕作为黄桥决战的指挥者之一,又有那些堪称“绝妙”的战术呢?
黄桥战役
黄桥战役,苏中根据地的根本
1940年,抗日战争仍在继续,中国内部有着许多力量一同保卫自己的国家,这其中还包括一队消极的国民党顽固派,在中国共产党将目标设定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他们却开始明里暗里地采取反共政策,不把精力放在保家卫国上,反而是放在内斗上。
在这年春天,这些顽固派秘密安排国民党第3、第5战区和鲁苏战区的部队向着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展开进攻,这也标志着国民党的反共行为达到第一次高峰。
同年6月份,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始北渡长江,这样做是为了达成“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根据地”的目标。在7月下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组建成功,由鼎鼎大名的陈毅、粟裕两位担任正副指挥职位,带领着约7000名战士开始战斗。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抗日根据地。
陈毅、粟裕
在鲁苏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代表之一是韩德勤,他自恃兵多炮坚,所以在一开始就将苏北根据地的新四军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阻止新四军建立敌后根据地的目标实现,他决定集中兵力进攻黄桥,让刚刚到达这里还没有根基的新四军遭遇灭顶之灾,再借此机会南下歼灭八路军的其他部队。
在那时的苏北,除了有国民党顽固派和新四军外,还有一众地方势力,他们大多名义上被国民党拉拢,站在国民党一侧。一旦开战,新四军必将腹背受敌,双拳难敌四手。
由此,紧张的黄桥战役已经开始拉开序幕,赢了这一仗,新四军就能在苏北这块土地上站稳脚跟,为日后的工作带来难以估量的便利,输了结果严峻,甚至会影响到其他部队的安危。可他们的敌人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无论在什么方面作比较,新四军都没有太大的优势。作为指挥官的粟裕又有那些“绝招”来取得胜利呢?
粟裕绝招之一:大胆排兵布阵
说起排兵布阵,这绝对是战场上重要的一环,好的布阵方法能让最少的战士发挥出最大的武装力量,而不好的排兵布阵,只会浪费兵力,浪费时机,甚至让原本有兵力优势的一方变成被动的一方,完全失去战场的主动权。
在黄桥战役里,新四军大概有7000人左右的兵力,而韩德勤手下有将近3万人的兵力,虽然这其中有一部分中立的地方势力部队,但可以说是在人数上就已经超越了新四军一倍之多,在装备上,两军也必然存在着差距。然而粟裕最擅长的就是以少打多,这次的战役里他的战士更是大放光彩。
在战斗里,人们能想到第一点就是在自保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胜利,所以无论何种战役,无论哪一方的军官,都会在指挥部也就是大本营放置不少兵力,借此来保住指挥部这个部队的首脑。但在黄桥战役里,原本的新四军人数就不及国民革命军,若是再将大批的兵力部署在“家中”,只是饮鸩止渴,并不能拖延敌军的进攻步伐。所以粟裕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
粟裕
战争之初,韩德勤仗着自己兵多、枪好,所以大胆地用兵,让自己手下的主力也就是第89军与独立第6旅一同组成“中路军”,沿着海安、曲塘一线直接进攻黄桥。于是1.5万人的中路军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面对敌人的大军压境,粟裕所在的苏北指挥部决定采取“集中兵力、诱敌深入、逐个击破”的战术,让手下三只纵队中的第1、第2纵队隐蔽在黄桥的西北地区,待敌人走入“陷阱”后,断其后路,围而绞之。
剩余的一个纵队即第3纵队留下驻守黄桥,这第3纵队中大部分的兵力又都放到了黄桥东面,其他方向兵力不多,堪称是一出“空城计”。就是这样的排兵布阵才让韩德勤的部队吃了大亏。
韩德勤手下的独立第6旅按照计划经过高桥,企图偷袭我军侧面,埋伏在他们路上的第1纵队看准时机,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将第6旅与后续部队分割开来,经过三小时的苦战,将这支韩德勤的心腹部队全歼。同时按照原定计划进军野屋基、何家塘的国民革命军第89师第117旅也被我军第2纵队切断退路,遭到了三支纵队的围剿,没有悬念地战败了。
韩德勤的部队
韩德勤原以为战争会在到达黄桥附近后再开始,可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我军将重兵安排在了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让他们在惊慌失措里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这就是粟裕大胆排兵布阵的“绝技”。而粟裕之所以敢这样排兵布阵,不单单是对敌军指挥的心里想法有着准确的揣摩,还是因为他对自己手下的士兵有着绝对的了解与信任。
那时的国民革命军内部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同一个军队里的军官个个心怀鬼胎,甚至巴不得其它军官在战场上回不来,这样自己才能爬得更高。但在新四军的部队里,大家的信念一致,指挥者与士兵之间有着绝对的信任。
粟裕正是基于这样的了解,才敢将第3纵队一支队伍放在黄桥固守。事实也证明,他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第3纵队是跟着粟裕一起成长起来的,他对于这个队伍的全体成员,都有着信心,即使强敌压境,他们也不会后退半步,所以更适合防守黄桥的任务。
在10月4日,韩德勤的一支队伍还真的打进了黄桥东门,这时留守的第3纵队便起了作用,全员参与进战斗里,没有人后退,就连纵队司令都加入到战斗前线,硬是把这股敌人赶了出去,保住了黄桥,也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八路军
粟裕用兵之绝:枪打出头鸟
在行军打仗里,除了客观条件的差距,士兵之间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主观差距,也会很大程度左右战局。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里,我军能够击溃装备精良的侵略者的原因之一就是每个士兵都有着很强的信念,他们在战斗中所想的早已不再是个人的生死。而这种心理上的不同,也被粟裕用在了黄桥之战上。
古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任何一方势力的队伍里,都有着强弱不一的队伍,所以在每个士兵与长官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若是比自己实力弱的队伍打赢了敌人,他们就会认为是敌人更弱。
而若是比自己实力强的队伍输给了敌人,他们就会觉得是敌人太强,还未开战,自己就已经输了三分。
在黄桥战役里,韩德勤的手下就有这样一只实力强的队伍,他们还被称为“梅兰芳式部队”。这支部队的就是上文我们提到过的独立第6旅,这支部队可以说是韩德勤手下战斗力最高的部队,该旅的旅长叫做翁达,他虽然是旅长但却有着中将的军衔,足以见得韩德勤有多器重他。
翁达
这支部队共有三千多人,配备的都是“中正式”七九步枪,武器装备均由第三战区长官部直接补给,所以他们还被称为“皇家旅”,并且每个连队都配有九挺捷克式机枪,每个营队还有重机枪八挺,在一众国民党军队里是装备最漂亮的一个,所以才被称为“梅兰芳式部队”。
按照寻常人的作战习惯,必定会“避其锋芒”,可在粟裕看来,这“梅兰芳式部队”却是他们最好的首战目标,只要这一仗赢了,后面就好打了,其他的部队必定在士气上受到大挫,能够很好地震慑敌人。
同时,这支独立第6旅也是敌人的正面进攻部队,击溃了他们,就等于在敌人的心口上撕开一道口子,是能够左右战局的。
出于这些原因,粟裕决定第一个打掉这支漂亮的“梅兰芳式部队”,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他这一决定的正确。翁达也好、韩德勤也罢,可能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人数不多,枪炮不好的新四军会主动朝着他们最尖利的一根矛发起进攻,所以才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大获全胜。
粟裕
粟裕用兵之绝:数学的最好延伸、变通是最基本的道理
粟裕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打仗就是算数学”。
早在几千年前的战争中,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数字来比较兵力的多少,武器的多少,而在近现代的战争里,因为数学被人类发现得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这就使得各种数字成为了战争的基础。而想要打好仗,打巧仗,就必不可免地要使用数学。在黄桥战役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里,粟裕更是将数学运用到了极致。
在“枪打出头鸟”的对抗第6旅的战斗里,粟裕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了计算。第6旅所采取的行军阵型是长蛇队形,从头到尾保持人数一致,这也就将他们的队伍总长度暴露给了粟裕,他根据兵与兵之间的间隔距离算出这支部队行军时的队伍长度起码要有几公里。
掌握了这一信息,就等于掌握了敌军的头尾动向,只要时机得当,待第6旅完全进入我军的伏击圈后再发起进攻,这就是万无一失的打法了。也正是得益于粟裕的计算,才让第2纵队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拿下了这支“梅兰芳式部队”。
粟裕
而善于计算的粟裕还是个十分懂得变通的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一点尤为重要,假如只会设想不会变通,那么一旦意外出现,全军上下所有人的命也就都被交到了敌人的手中。
在黄桥战役的后段,新四军部队准备对韩德勤的军队展开总攻,于是粟裕给各个部队都下达了于特定时间发起进攻的命令,但在时间未到之前,粟裕就收到了韩德勤将有增援来到的消息,如果让他得以喘息,那么这场战斗可能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马上通知各路部队发起进攻。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部队之间的通信并不稳定,导致信息的传播可能出现错误,一旦进攻不齐,先去的队伍就成了敌人口中的羔羊,而后去的队伍也没有战友的帮助。所以如何同时传递信息就成了一个问题。
粟裕急中生智,想到了用枪声来当作统一的信号,于是他命令黄桥的第3纵队派出小部队去进攻敌军,让敌军自己开枪,这时听到枪声的第1、第2纵队再进入战场,与此同时第3纵队的大部队也开始前进,各方部队同时进军,最终完成作战目标。
黄桥战役
1940年10月10日,苏北指挥部的第2纵队与赶来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在白驹镇会师,这样也标志着黄桥战争落下了序幕,整场战斗中歼敌1.1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苏北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力量,也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翻开了华中抗战的新篇章。
纵观整场战争粟裕的指挥可以说是堪称完美,而他用兵之“绝”也不单单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在多年的作战里,他对敌人的心里与军队都有着极深的了解,这才让他的“绝”看起来那么的真实有效、叹为观止。
当然,在黄桥战役中,粟裕所在的指挥组成员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当地的群众,他们也为新四军提供了支援,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而在战争开始的前期,也笼络好了当地的中立力量,使得新四军的作战难度有所下降,最重要的是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们,他们不计生死地战斗,也是最终获胜的保证。
粟裕
这些都是新四军能够赢下这场战斗的原因,可见一场战斗想要胜利,真的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而粟裕和一众指挥者们真正的“绝”,可能就是洞察到了战场上的这些信息,并将他们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