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鲍先志中将曾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近山司令所率的6纵,之所以成为一支威名远扬的英勇部队,与当时部队政治工作做得好是密切相关的。鲍先志曾被前苏联顾问誉为"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专家"。鲍先志发现并挖掘的王克勤和他的”三大互助“更是其经典案例之作。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的原型是谁?是许世友之子还是鲍先志之子?
王克勤自创“三大互助”
1946年11月初,鲍先志主持召开纵队政治工作会议,会上第18旅政委李震汇报了王克勤的事迹,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会后他带领工作组深入18旅调研,与王克勤进行了多次交谈。鲍先志了解到王克勤出身贫寒,经过部队中多次诉苦教育,迅速提高了政治觉悟。
王克勤是安徽阜阳颖州人,1939年7月被国民党军抓去当壮丁,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被6纵部队俘虏入伍,成为6纵18旅52团1营1连的一名战士。
1945年12月的一次诉苦会上,王克勤走上讲台,把积压在心里20多年的苦水全倒了出来。他满面泪水,衣角把眼睛都擦红肿了,哭哭讲讲,讲讲哭哭,一个人讲了两小时。台下“向地主们讨还血债!”“打倒国民党!”的口号响了一遍又一遍。他边哭边说:“提起地主老财,我恨不能咬他两口。黑心的国民党可把我害苦了。可我…… 他捂着脸,呜呜地哭着走下台去。
诉苦会上使王克勤25年的苦闷得到彻底宣泄。他找到了新的自我,感到无比痛快,从来未有过的痛快。在1946年的初春到来后,他更是判若两人,他开始接近班长、亲近党员,开会积极发言,训练操课开始刻苦认真。
开始时,他投弹只有20多米,便私下做了一个10多斤重的沙袋,偷偷练臂力,一个月后,投弹成绩猛增到40多米。加入解放军一年多来,他一人,歼敌232名,俘敌14名,9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
1946年10月加入党。他当班长后,虚心学习,努力钻研带兵经验,善于细心总结经验。班里每每补充新战士,他总是现身说法,启发新战士的觉悟。他用“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朴实道理,教育大家搞好团结,并最先在部队里组织起互助小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组长由大伙推选,自由结合编组。
思想互助:主要办法是开展以诉苦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班里战士有了思想疙瘩,王克勤总是耐心说服,从不耍态度、发脾气。技术互助:是尽快提高军事素质。他提出勇敢与技术结合,战斗与训练结合的口号,带领战士从难从严地进行军事训练。生活互助:也称体力互助。部队过河时,他把受伤的战士一个个背过去;部队夜行军,他把自己的绑腿解下来拧成一条绳,让全班战士牵着绳子走;部队宿营后,他忙着烧水给战士们烫脚、挑泡。
“三大互助”使王克勤班迅速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并在不久后进行的山东巨野战役中得到了检阅和考验。他们全班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天,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毙伤敌人123名,而自己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18旅为该班记大功一次,将王克勤提升为排长,并在全旅推广了他的带兵经验。
感人的故事
1946年10月初的一天,在一次战斗中,王克勤发现阵地后面的村庄烟雾弥漫,走过去,他听到一座燃烧着的屋子里有呼救声,便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当他把一个烧伤的妇女背出来时,房子倒塌了,他自己的头发全被烧焦了,脸部也被烧伤。部队宿营毕庄。王克勤排被分配到一个老大娘家。他看到老大娘家有年轻的妇女,就告诉大家说:“山东老乡忌讳当兵的进家门,我们暂时先不要进屋。”他们把背包放下,立即先给大娘家挑水、扫地、盖高粱垛。晚上就在房檐下宿营。夜里,大娘和媳妇听到雨声出来盖高粱时,发现已经垛好,看见指战员们都在房檐下宿营,激动地说:“俺一辈子没见过这样好的兵。大家快快进屋,一个也不许在外呆着。”说着,硬把战士们拉到了屋里。第二天要出发了,大娘拉着王克勤的手不让走。王克勤再三解释说:“咱们军队有任务,说走就得走。”大娘把四个鸡蛋塞在王克勤口袋里,再三叮咛:“孩子,不要忘了俺。这是毕庄,俺姓毕,打了胜仗捎个信来。下次来了,还住俺家。”
王克勤创造的三大互助运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使他自己闻名全军全国。据1946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报道称:“冀鲁豫前线屡次大捷,部队中展开的‘王克勤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鲍先志敏锐地觉察到,宣传王克勤事迹,对瓦解国民党军,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一边向政委杜义德、司令员王近山汇报,建议在纵队内部开展学习王克勤活动,一边组织力量,整理王克勤事迹,将其总结为“三大互助”带兵经验,在晋冀鲁豫军区的《战友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连续刊登,又责成纵队文工团编演了话剧《王克勤班》,到各部队巡演。
6纵先后授予王克勤“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
王克勤的事迹和带兵经验很快在6纵宣传推广开来,较好地解决了部队迅速扩充兵员后如何带好新兵的问题。
王克勤的“三大互助活动”及其在实战中彰显出来的巨大威力,受到野战军首长的高度重视。刘、邓首长获悉6纵开展的学习王克勤活动后,立即加以肯定。邓政委说“王克勤班开展团结互助活动的经验很好,符合部队情况和战斗需要,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很大的意义,6纵这件事抓得好”。
根据野司张际春副政委的倡议,野战军政治部发出了学习王克勤班的指示。11月以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普遍开展了以“三大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王克勤运动”。各部队根据王克勤班的经验,普遍建立了互助组,使部队战斗力大为增强。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
王克勤“三大互助”带兵经验在全军迅速推广。一时间,全军几乎所有的班、排都成立了互助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三大互助”运动,大批王克勤式的模范班、排和英雄人物不断涌现,迅速提高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1947年6月3日,鲍先志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撰文《评王克勤运动》,进一步推动学习王克勤活动。
英勇牺牲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主力4个纵队12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堑,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7月5日拂晓,大军突然包围了山东定陶城。10日,在攻打定陶城北门的战斗中,王克勤率领全排奋勇登城,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牺牲。
7月18日,王克勤烈士追悼大会在定陶北门隆重举行,鲍先志连夜写成《追悼王克勤同志》一文,并在追悼大会上代表纵队党委致悼词。定陶县民主政府决定把定陶城的北门改名为“克勤门”,以永远纪念王克勤。
在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烈士家乡阜阳市,在定陶县,在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都辟有王克勤烈士事迹陈列室,供后人学习、瞻仰。
鲍先志将这个不幸消息上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十分悲痛。刘伯承司令员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刘伯承司令员亲笔书写了与邓小平政委联署的唁电,拍发到6纵。
对于王克勤的牺牲,刘伯承司令员激动地说:“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并以自己和邓小平政委的名义题词:“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
在我军军史上,野战军的军、政两名最高首长为一名排长的牺牲而亲笔撰写唁电,并一连用了“极其悲痛、无限崇敬、永垂不朽”等多个非常极致的词语,是非常罕见的。悼英雄王克勤 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也亲自致电刘邓首长,痛悼英雄王克勤。
新华社播发了王克勤牺牲的消息后,延安军民也相继组织系列悼念王克勤烈士的活动。《解放日报》还专门刊登了李直作词、铁民作曲的悼念歌曲《开王克勤运动》。歌曲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大解放区战场传唱。
从此,王克勤成为我军的一面旗帜。鲍先志又一次来到王克勤生前所在连现场总结经验。
解放后的“尊干爱兵模范连”
几十年来,这个连队坚持学习王克勤不动摇。从王克勤牺牲直到现在,该连每次集合点名,总是第一个喊响王克勤的名字,然后全连齐声回答,“到!”,表示王克勤永远活在他们的行列中。学习王克勤运动,是鲍先志挖掘的“三大互助”工作的最好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以尊干爱兵、团结互助为核心内容的王克勤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战斗互助小组被写进战斗条例,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在各部队持久地开展着。
1990年12月,原“王克勤连”被授予“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王克勤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王克勤的事迹。王克勤这个名字又一次响彻全军、全国。全军上下再一次掀起王克勤运动新高潮。
又过去7年,2009年9月,王克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从国民党兵到解放军大英雄,其事迹又一次感动全国。而此时,发现并全力推广王克勤这一先进典型的鲍先志将军,已去世21年了。
部分内容参考资料:曾锋《经典麻城·麻城开国将军故事100篇》
#开国将帅风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