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
文/林东祥
武平客家人主要从中原南迁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形成时期最早为五代十国(何姓),大部分为宋元明三朝,还有少数为清朝,按辈排,至今大体上是十几代至三十几代。现在,武平是纯客家县,约有四十万客家儿女。
武平客家人过年讲究的是热闹、隆重、团圆。
一般冬至前后就开始做准备工作,冬至前的准备主要是酿酒,选取上好糯米,经过蒸熟置缸中放入酒曲,待来娘后适当时机在冬至日添水,冬至添水的米酒品质最佳。而且有以酿酒优劣预兆明年家运吉凶之说,“年头一伙鸡,年尾一缸酒”,指的是过年时入孵正月出生的小鸡,若顺利成长,则一年家庭平安顺利。冬天酿酒的好坏也预示每年的运气。还有就是准备“腊货”,主要有腊肉、腊鸭和腊鱼等,武西南如民主、东留等乡镇的居民习惯在下春(半年)饲养一群老鸭,在冬至前后杀好,遍涂盐巴,在冬日的暖阳和朔风中自然风干,留待正月招待亲朋。以前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都要举行祭灶仪式,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灶君取下烧掉,年三十凌晨把新灶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煎粄之类祭品,在灶前烧香送、迎灶神。不过,这个仪式到现在只存于一些偏远的客家村寨,大部分地方都消失了。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前后,要择吉日打扫卫生,浆洗衣裳、被褥、蚊帐、窗布等物,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腊月卄五日,开始“入年架”了,也就是正儿八经地“过年”了,一“入年架”,家庭邻里讲究祥和忍让,力诫吵架,更不能无事生非。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着豆腐、蒸糖糕、炸“糖枣”、炒腊子。以及一年中经济往来的还账收账等,客家人讲诚信,欠账的要主动还清,对于别人欠账,一时收不回来的,不予强讨,年后再说。
武平客家人过年的阶段一般是从农历腊月卄五“
入年架”开始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可以大致分为“三部曲”,第一部在年前,是准备过年物品,也就是“办年货”,而成年人的担子最重,此阶段可谓“忙碌而操劳”,一家老小过年的吃穿用度,经济往来账目要分相(清楚),家居环境的整理清洁,食物的准备和加工烹饪等都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难题等待他们去破解。而从大年三十至新年初一是过年的高潮阶段,“温故而知新”少年体验到的是“成长和欢乐”,中年人感受的是岁月不居和沉甸甸的责任,老年人在岁序更替家庭团圆的氛围中享受天伦之乐更兼有一种人生的淡定。新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最为轻松和快乐的阶段,“欢怡和祝福”为此段的主题,人们抛弃烦恼,互相祝福,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祝福新年诸事顺利,祝福少年成长青年进步。享受美好的食物,享受温煦的人情,享受世间的美好,享受山河的壮美和大地的奉献。
大年三十是过年气氛最为浓厚的一天,礼拜社公、土
地,在大门口贴上春联,居室、谷仓、禽畜栏、家具、床铺,甚至水缸都贴上红纸条,即所谓的山川万物同沾喜气。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新衣。除夕之夜,不管多远的亲人都要赶回来吃团圆饭。吃罢团圆饭,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都要灯火通明,叫“砸岁”,连猪舍牛栏也不例外。正月初一的早餐要“食斋”,也就是素食,食物是青菜豆腐,葱蒜和炸枣,老人会告诫后辈,多吃葱则头脑聪明,学业精进。吃素还有新岁第一餐清洁肠胃和身心的寓意。该日还有“烧头香”的习俗,开门放了鞭炮后,向乡里长辈拜年,然后赶早到祠堂、寺庙“烧头香”,岩前是武南重镇,该地居民在年初一开门后,穿戴一新,人们虔诚地到狮岩定光古佛神座前焚香礼拜,路上遇熟人也不打招呼,唯恐说出不吉之言。该日不准杀生,早上要互相祝福,给小孩和老人压岁钱。从初一到十五都不准讲不吉利的话。初二是开始走亲戚拜年的时间,特别是新婚夫妇一定要去岳父母家拜年。正月有许多娱乐节目,武平客家人最喜欢的还是龙灯、船灯和打狮等。正月十五是过年仪式的最后一个高潮。“正月十五是元宵,冲天雀子半天高;金盏银盘銻銻转,花筒金菊夜来烧,道士请做三官会,上元天官赐福朝——清朝林宝树《元初一》”林宝树是清康熙朝时武平袁畲乡的举人,他生活的时代距今已快300年了,从他的文章中,可见那时的元宵也热闹非常,元宵节在武平有“闹花灯”的传统习俗,尤其在武平城关和中山镇最为热闹,客家话“灯”与“丁”谐音,故元宵节又成了客家人庆祝“添丁进口”,期盼家族兴旺的欢乐时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