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的《辛德勒的名单》,是电影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丰碑,我看了起码有五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去年由白俄罗斯、德国和俄罗斯合拍的《波斯语课》,也是反映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不同的是采取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也极为精彩。

波斯语课》的主人公吉尔斯,是比利时犹太人。他为了能活下去,冒充了波斯人。刚好一个德军军官科赫想学波斯语,吉尔斯就在残酷的集中营中跌跌撞撞地生存了下来。

01 男主的机智和善良

01 男主的机智和善良

吉尔斯无疑是机智的。

他在德军扫射人群时假装是波斯人,为自己争得了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赫在对吉尔斯的身份半信半疑时,故意让他一次把四十个单词翻译成波斯语。犯难的吉尔斯刚好看到了集中营人员的名单,聪明地利用了人员名字的前边部分。

单是机智,还不能够让吉尔斯在危机四伏中生存。还有内心的善良,是吉尔斯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

影片的开始,卡车上被集结的人群里,吉尔斯用仅存的半个面包,在旁边一个人的央求下,换了一本似乎没什么用的写有波斯语的书。

而恰恰是这本书,给了吉尔斯生的希望。

在集中营厨房切面包时,他看到了哑巴兄弟在雪地里干活摔倒被暴打,就偷偷地带给了哑巴一罐活命的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集中营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时,哑巴的哥哥处理了那个波斯人,避免了吉尔斯被揭穿,不过哑巴的哥哥也被开枪打死了。

真的太残忍了!吉尔斯并不想那个波斯人被杀,但是他做不了什么。

集中营的德军有时还会去郊外聚会,在风景优美的山谷湖边听着音乐,享受着美食,恍若盛世,而另一边的集中营的犹太人却是用极稀的汤水果腹,在虚弱病痛下还要干活......

这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镜头的对比,引人深思,让人心里涌过很多情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状况呢?

吉尔斯人真的很好,他在后来集中营转移时,和哑巴交换了外套,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哑巴。

吉尔斯一开始的确是竭尽所能地想要活下去,不过到后来他已经看淡了生死。

如果死都不再怕了,那么别的困难也就不算得什么了。

02 两人的“友谊”

02 两人的“友谊”

刚开始,科赫还不太相信吉尔斯,有一次因为吉尔斯说错了单词,就狂揍了吉尔斯一顿,并把吉尔斯赶到石料厂干重活。

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科赫开始信任吉尔斯,他们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科赫向吉尔斯说了很多自己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赫原来是一个厨师,有一个弟弟去了波斯。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好波斯语,在战后去波斯开一家餐厅,去和弟弟团聚,弥补兄弟之间的裂痕。

在当时疯狂潮流的裹挟下,科赫糊里糊涂地参了军。他说看到街上那些人穿着棕色的衬衫,抽着烟,开心地交谈着,就也参与进去了。而他的弟弟自那之后再也不理他了。

科赫代表了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这些人不以为自己是穷凶极恶的坏人,也对外边的惨象装作不知。他们只在乎自己的生活是否安稳,一心想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望。

科赫这个角色的性格比较复杂,他身上既有暴力的一面,也有追寻平常幸福的普通人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赫曾经多次救了吉尔斯,他后来还是待吉尔斯很不错的。

科赫心里隐隐地知道德军的残暴,但他不愿意去深思。不过学会波斯语,和兄弟重聚的心愿是他压抑生活中的一道亮光。而吉尔斯,这个会“波斯语”的人,就成了科赫的希望和信赖所在。

这样的“友谊”,不知道能否对两个敌对阵营的关系有所弥补。

03 故事深刻而流畅

03 故事深刻而流畅

一个人的名字,被周围的人提到,表示了这个人曾经来过、爱过、恨过。

后来吉尔斯在集中营,看到了太多悲惨的景象,痛苦悲愤,却又无能为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不再机械地按名字,来编造“波斯语”的单词,而是在打饭时,问下名字,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造一个相对应的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在二战期间,大约有600万犹太人被害,有100多万至今还不知道名字。

虽然当时集中营的名单记录很多都被烧掉了,但是吉尔斯创造了2840个单词。

起码吉尔斯所在的集中营,还有2000多个生命被记住了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影片的最后,吉尔斯含泪一个一个地说出那2840个名字时,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

了不起的吉尔斯!动荡终将会恢复平静。

据了解,《波斯语课》今年将会作为白俄罗斯的代表影片,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逐,也会引进到国内。

期待着能在大银幕看到这部很不一般的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部深刻、不落俗套又流畅动人的影片,完全可以媲美当年的《辛德勒的名单》。

如果《波斯语课》拿不了奥斯卡奖,无疑会是这个奖项的一大耻辱。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