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狗子尝试一下装甲车领域的内容,翻的是二战露面比较多的德军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的牌子。本来吧,我觉得这车露面这么频繁,德军在二战时装备应该挺多的,但一查资料才发现这货的产量也就15252台,相比5万台左右的坦克总产量真的少得可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履带车主要是发给装甲师下边的装甲掷弹兵用的,而且即便是在装甲掷弹兵师中,也是那些需要随坦克作战的机械化步兵才有资格坐半履带,其他机动步兵撑死了也就是坐卡车。

早期的251在人员舱前后各有一个用于安装MG34的支架,但并没有机枪护板,当时这种设计是主要用来防空的,而且在早期的战术学说中,装甲掷弹兵并不是坐车作战,而是靠251运抵战场后下车作战,更像是一台装甲运兵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们整天在电影或者纪录片中看到251,但这货的实际产量比想象中的要少很多,装备时间也很晚。

第一批251在1939年6月交付给了装甲1师,这批车后来去走了波兰。但产量很少,39年只有232台,在1939到1942年间,这批车总共才生产了2508台,与此同时,德国生产了超过1万台坦克。

251有从A到D四种主要型号

A和B型的区别很小,光是看外观的话可以从有没有后视镜上区别,A型有,B型取消,毕竟这类装甲车的后视镜没啥卵用,另外在1940年的B型上,德国人开始给前方机枪架安装护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940年的251/1 Ausf.A,注意两个机枪支架、后视镜以及发动机前护板的形状)

走完法国之后251改到C型,主要特征是发动机前护板变成了平板,取消了保险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型,注意发动机护板)

1943年,251又改到了D型,这批车也是最终的量产型,总产量不少于10602台,它的特征是尾部不再呈菱形,而是一条外倾的斜边。

以Sd.kfz 251/1,Ausf.D型为例,参数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Sd.kfz 251/1,Ausf.D型为例,参数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面装甲14.5mm,侧后8mm,顶底5.5mm,四周均有一定倾角,能抵御7.92x57mm毛瑟钢芯穿甲弹的袭击(基本免疫当时所有的常规步机枪穿甲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宽高就不解释了,下边一个是转弯半径11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重7吨,最大质量8.5吨,载重1.5吨,牵引能力2.7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2升迈巴赫直列6缸汽油发动机给它提供100马力,推重比算不上出色。甚至低于三号坦克和T34,四个前进档,一个倒挡。公路的最高时速是52.5公里时,越野为21.2公里时,也就是差不多能跟着IV号以及虎式作战的水平,豹都跑的比他快(不管是豹坦还是真豹)

当然,251的各种功能型非常多,最常见的是251/1,就是标准的运兵型,车前后各有支架能安两挺机枪那种。座舱能坐10个大头兵,恰好是德军一个装甲掷弹兵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20多个变种,比如外挂火箭的251/1 II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81mm迫击炮的251/2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大功率电台的251/3,6指挥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化牵引能力的251/4型

带架桥功能和充气艇的251/5,7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架桥功能和充气艇的251/5,7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救护车用的251/8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75mm榴弹炮的251/9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37mm反坦克炮的251/10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门用来铺电话线的251/11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到15以及18型是一系列炮兵观察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斯最爱的251/16型火焰喷射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搭载20mm防空炮的251/17防空车(用来反步兵和反轻装甲同样酸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于前线维修电台和电话的251/19电气辅助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大型主动式红外探照灯,配合吸血鬼夜视仪使用的251/20夜间探照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三联MG151(反正那会儿德三空军也用不上)防空炮的251/21型防空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75mm反坦克炮的251/22型,这种车产量很大,起码有1200台,但251本身的底盘不是很吃得消75mm反坦克炮的后坐力,所以机械故障超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20mm kwk 38型加农炮和小炮塔的251/23侦察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Sd.kfz.251从1937年到研发到1945年战败,在用途上经历数次变化。

比方说1939年时的251还主要用作装甲运兵车,但打完波兰之后就发现这货在配合坦克进攻时不需要让步兵老远就下车,而是可以伴随坦克进入战场之后再放步兵一同作战,再等到法国投降后,德军认为这货完全可以是个多功能半履带车。再到苏联陷入困局以后,251开始装上诸如37反坦克炮、75榴弹炮等坦克上淘汰下来的装备,强化251的战斗用途。从这会儿开始,251又成了一台多功能半履带战车...

你说251这种半履带好不好吧,只能说在二战环境中算有用,毕竟它比纯履带战斗车辆便宜,能有效补充履带车辆的不足,但到战后,半履带就越来越没地位了。

你想,半履带本身是为了结合履带式的承重能力、越野性能和轮式车辆的简单维护,傻子都能开。那么确实,半履带车比轮式更适合在泥地上走,尤其是配合坦克进攻时很必要。半履带的操作以及生产也比履带式更简单,便宜。

但同样的,半履带的公路性能不如轮式、制造维修不如轮式,越野和载重又不如纯履带,所以说继承优点的同时也把缺点继承了下来。所以到战后,装甲车把科技树点在了履带式和轮式两线并存上面,和坦克一起干脏活上履带的,要快速反应救火的上轮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