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藏家陈坚偶然寻得《重修平山堂记》民国初年原拓本“还原”了100多年前扬州平山堂及扬州的历史风貌。其实,在大明寺第五泉畔,耸立着被玻璃盖罩保护的《重修平山堂记》石碑,但是因风化破损严重,很多字迹“消失”,多年来从未有人见过完整的全篇。

“登平山遥望江南诸山,回视一平山培塿耳。自八百余年前,欧阳公守扬州筑斯室始,而平山堂号称名胜满天下,非八百余年来长名胜不消歇也……”这是《重修平山堂记》的开篇,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平山堂的地形风貌。

“扬州繁盛冲达之区,天下无事,则士夫耽风雅,乐嘉宾,日觞咏于其间,以及舟车往来,争揽名胜。一旦有事,必被兵,则以名胜为用武之地,至变而芜秽荆榛,甚至变而丘墟。灰烬毁之者屡屡,亦兴而复之屡屡……”

据介绍,《重修平山堂记》全篇千余字,根据该碑末署名“七六老人”的年龄来推断,碑记写作时间可以锁定为乙卯年(1915年)农历四月,作者为旌德汪时鸿。汪时鸿先祖为皖南旌德人,负责为《重修平山堂记》书法的王景琦,乃是扬州近代楷书大家。

在这篇碑记中,汪时鸿记载了数位人士行善的过程,为修复平山堂一共集得捐银一千四百元、铜钱二百千文,在短短三个月内顺利完工,所以堂宇、祠庑、楼阁、园亭,以迄梵殿、禅寮,均修洁华好,一新耳目。“游人络绎,文酒高会,顾而乐之,偿即佛家所谓皆大欢喜,非耶?”《重修平山堂记》不仅书法刀工均极精美,且传递了不少重要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