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

叶浅予,(1907-1955)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生于浙江桐庐,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从事绘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叶浅予先生中学时自修绘画,18岁赴上海,从事插图与工艺美术,1929年开始创作漫画,其成名作《王先生》及《小陈留京外史》是中国现代漫画史上的鸿篇巨制。

叶浅予先生对中国画的创作始于上世纪40年代。1942年,他去贵州苗区旅行写生,试将民间艺术与传统笔墨相结合,探寻新的造型语言。先生见到那如百花争艳似的苗族传统衣裙和首饰,动心不已,然而已习惯于漫画式的人物创作形式,让他犯了难,他说:“我那支惯于夸张的刻薄之笔,对着真正的美妙形象,只能瞠目而不知所措。心想,如果不改变手法,岂不颠倒美丑,唐突西施吗?”自此,先生决定下苦工向传统中国画的先辈们学习。翌年,叶浅予先生访问印度,归国后创作了第一批以印度舞为题材的国画作品。20世纪60年代步入盛期,代表作如《荷花舞》、《婆罗多舞》、《献花舞》以及梅兰芳、程砚秋的戏装人物造像等等,画界咸谓浅予舞画,60年代是高峰。

作者:叶浅予

名称:《为贤者献》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馆藏的《为贤者献》就是叶浅予先生创作的众多舞蹈人物画中的一幅,上提拔:为贤者献 一九八零年浅予写印度旧稿,钤印:叶氏浅予。先生用佛蓝、粉红、洋红等色彩与墨相映衬,色彩单纯明快,并且借鉴花鸟、山水画的写意性技巧,将墨的焦、干、浓、淡在人物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画中女子眼眸微闭,左手捧花,右手向上翻转,上身向下俯,右脚向上踮起,裙裾飞扬,舞蹈的动态美被定格,仿佛是停留在笔端的音乐,栩栩如生。题识说这件作品是旧稿,因此与叶浅予先生前期的作品略有不同,在保持了人物造型的创作特色下,细节的处理更为写意,墨色的控制更为简约,色彩的对比也有了些许弱化,惯用的长线条也为一系列较短、较实的线条所取代。

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在舞者身后画任何背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凸显舞者的动作节奏感和美妙的韵律,可以使观者领略到弦外之音,可以感受到舞台上各种动听的音乐和美妙情节。因为画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艺术技巧,所以才能这样精准地把“胸中之舞”表现出来。除了不画任何背景外,对于舞蹈人物的表情他也不多用笔墨。在色彩运用方面,叶浅予推崇艳而不俗、雅而不淡。他把文人画的笔墨与民间艺术的装饰色彩效果巧妙地融汇在一起,着色时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既注意色彩对比,又注意整体效果,特别是一些难以用好的色彩,如黄与黑,黑与红,石青、石绿与粉红,花青与洋红等等。叶浅予使用后,这些色彩之间的对比,给人的印象里从没有火气,也没有粉气和燥气,看上去十分柔和、清新、文雅。

叶浅予先生的漫画、速写、舞画被誉为画坛三绝,他最早从事对漫画的创作,后来转向舞蹈画创作并取得杰出成就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其夫人,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的影响,而且先生本人自小就对戏曲和舞蹈非常喜爱;二是受张大千和徐悲鸿等大师的影响甚深,一度激发了他对中国画的兴致。徐悲鸿曾经高度评价叶浅予富有简约之美的舞蹈戏曲人物,说他“此在国画上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仇十州、吴友如两人而已,故浅予在艺术上之成就,诚非同小可也。

纵观叶浅予先生的一生,从不墨守成规,在追求中突破,他用敦煌壁画和佛画手法画天竺舞,以彩笔、水袖、染红的脚趾和踝铃以及灿烂首饰妆点画面,开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空间,可以说他是中国的德加,中国绘画史上的画舞之神。

编辑:史 聪

审核:杨向雄

往丨期丨内丨容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由著名收藏家郭峰投资建设、著名建筑师张锦秋担纲设计

馆中藏有历代书画精品万余件,设有中国古代书画展厅

中国近现代书画展厅、中国当代书画展厅

馆内收藏的1500余幅赵少昂作品

更是弥足珍贵,享誉中外

关注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带你欣赏书画佳作与古今艺术大家进行一场心灵交流

古今名家,风云际会

探索画中之意,倾听画外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