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48岁的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马家岭村村民韩翠菊,这两天领到了自己的“春节福利”:三箱牛奶、一箱红枣饮料,另有大米、花生油、苹果,再加一个零食大礼包。“八大样”一趟没拿了,韩翠菊不厌其烦分了两趟。

每个月工资近四千,年底有“十三薪”,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险,逢年过节还发福利——自打韩翠菊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她家的总收入跟着蹭蹭上涨,生活一年一个台阶。韩翠菊的精神面貌,也似乎跟五六年前那个“成天围着灶台转、围着对象孩子转”的自己不一样了,笑模样常常挂在脸上。逢韩翠菊上早班的时候,“家里的那口子”也会很自觉的把给孩子准备早饭的事接过去。

让韩翠菊一家都心满意足的这份工作,是在村南岭的牧场干挤奶工。因为这个牧场,不仅韩翠菊家的生活快速的“牛”起来,马家岭村的201户人家的日子也都变得不一样了。

“边缘村”求变谋“牛事”

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的马家岭村,在岚山区的最西南角。长期以来,因为贫穷,也因为与临沂市七个村接壤而与岚山城区相对距离较远,马家岭村总是自觉不自觉,把自己当成了“边缘村”。

为什么穷?偏远闭塞是一方面,生产条件不行也是客观原因。

610口人的马家岭,人不多,地不少,全村共有1300亩地。然而,1300亩地多是山岭地,处在贫水区。村民地里忙活一年,收的“仨瓜俩枣”根本不足以改善生活。

穷极了,马家岭村不是没有“思变”。

在历届村班子带领下,村民们种过苹果树,但苹果离水不行,苹果园最终“流产”;尝试过种茶,但丘陵地区不背风,此路也没行通;干的最长的,是栽了250亩桃园。因桃树的果实膨大期都在汛期,不怕缺水,这一次一直坚持了十几年。然而,桃树盛果期不过5—7年,几年后桃树老龄化,又面临更新换代。

有没有其他符合马家岭村实际,能让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

2013年,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在一些会议上,捕捉到一条信息:有老板正在找地,打算发展奶牛产业。

“村民不从贫地里解放出来,这辈子爬不起来。”朱孔明当机立断,决定把这个项目争取到自己村。“只要你们来,剩下的事情我们来做。”他给企业打包票,项目所需的200余亩土地,流转的事“村两委”包了。

200余亩地,只占马家岭村土地的近1/7,却涉及全村家家户户。为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朱孔明和村班子召集村民“白天开妇女大会,晚上开男劳力大会”,光村民大会就开了11次。最终,村民与村里签约,村里把流转的土地再打包与企业洽谈,“东篱牧业”就这样扎在了马家岭村的土地上。

几年后,国内奶业站上了转型升级的拐点,小企业面临剧烈洗牌。在这一背景下,2017年,东篱牧业的客户——创始于1928年的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收购东篱牧业,成立了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马家岭的奶牛产业“开疆扩土”,开始了质的飞跃。

而今,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在岚山区共有两个牧场,奶牛存栏总量为1.4万头。目前,项目三期建设在收尾阶段,预计今年5月份全面投产。届时,该公司存栏奶牛将突破1.8万头,年产值过2.5亿元,养殖规模进入全省前十名。

做“产业农民”赚“牛”钱

养牛,真能赚钱?真能让马家岭富起来?在见识了牧场的养殖场景后,村民的疑虑彻底打消了。

2月6日10:32,在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二楼,透过一整面的透明玻璃,挤奶大厅尽收眼底。大厅里,一个80位转盘式挤奶机缓缓转动,入口闸机处的奶牛们,排队有序走上转盘上的挤奶台。10分钟后,挤奶器完成挤奶程序自行脱落,挤出的牛奶通过密闭管道输入贮奶罐进行冷却,完成挤奶的奶牛则自行走下转盘,沿通道返回牛舍。整个流程下来,只需五六名挤奶工在现场,消毒、套杯、巡杯。

不仅如此。在干燥、朝阳的犊牛区,每头小牛犊都有自己的犊牛岛,犊牛岛冬暖夏凉,让犊牛得到最精细的护理;在泌乳牛舍,抓一把饲料扒拉开来,里面有从美国进口的苜蓿草,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燕麦,还添加了各种微量元素;每头奶牛耳朵上都有亮黄色带芯片的耳标,一个耳标相当于一张“身份证”,不仅可以了解到奶牛每一天的身体状况,还能追溯这头奶牛的族谱。“牧场中所有奶牛,都享有国际标准的住宿、餐饮和附加服务。”公司总经理苏波表示。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个刷新了村民养牛传统认知的现代化智慧牧场,让村民对醒目地刷在牧场墙上的这两句话有了鲜活的感受。

更真切的,是拿到手里的一沓沓钱。

第一沓钱,是土地流转费。起初,土地流转费定为每年每亩1500元,其中村民1200元,村集体300元公益事业金。考虑到“自然增长”,马家岭“村两委”又与企业商定,土地流转费五年递增200元,归村民。“比起自己种地,这相当于村民每亩地一年多挣了一千多。”朱孔明说。

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眉头也舒展了。以前,马家岭村村集体没进账,村干部发工资都愁,改善村庄环境无从谈起。村民手里也没钱,一到年底,为了收齐欠款,村里的大喇叭“咋呼好几天”,不过收个两三万。现在呢,厂区占地960亩,其中500多亩是马家岭村的。每年的12月30日,村集体准时收到近三十万元的进账,改水、改电、修路、安路灯,这些事都能办了。有了余力,村民的一些保险费用,村里也一并承担了,不用老少爷们再掏钱。

第二沓钱,是村民的务工收入。从自家的一亩三分薄地上解放出来,马家岭村近百号人成了牧场的“产业农民”。符合条件的家庭妇女们,走出家门成了牧场的挤奶工、清洁工、饲喂工,加上各类保险,一年收入7万没问题。项目分三期进行,边建边生产,男劳力们在工地打工,一年能挣八九万。还有村民成立施工队,承包着牧场里的工程建设。据统计,牧场目前共用工140人,其中本地用工就100人左右。牧场三期完成后,预计共需用工240—250人。

“家门口就能打工,不耽误照顾家里。安稳的工作几年,不干了还有养老金。”韩翠菊说,搁七年前,这些想都不敢想。现在,工作干得踏实,心里也踏实了。

“牛产业”越来越“牛”

牧场的存在,其意义远不止带富了马家岭一村的乡邻。

“如果不添加精饲料的话,一头奶牛一年能吃掉一亩半到两亩的青贮饲料。”苏波告诉记者,牧场所需的青贮饲料主要是青贮玉米,即长到七八分熟的玉米,连棒子带秸秆一块粉碎发酵后制成粗饲料。牧场三期投产后,存栏奶牛将突破1.8万头。届时,每年光青贮饲料,就需要近4万亩地的种植量。

碑廓镇敏锐捕捉到这一商机,迅速行动。记者了解到,在牧场周边,该镇正配套建设旅游观光、循环农业、有机蔬菜、青储饲料等设施农业,打造多种体验的高效循环示范农业片区,并同步推进青储饲料项目,流转土地2万亩,规划实施万亩青纱帐现代农业综合体。

“青贮不光能多卖钱,还减少了生产成本,可省去收割和晾晒的时间。”碑廓镇宣统委员陈磊磊介绍,万亩青纱帐现代农业综合体预计可增加就业岗位300个,帮助相关村村集体年增收500万元。

产业链在两头同时拉长。按照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先建牧场,再做市场”的理念,去年,总投资4.8亿元的日照卫岗乳品工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岚山。项目占地约11.3公顷,以打造高端液态乳制品为主,并建设智能化冷库等配套服务设施,计划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端智能化现代乳制品企业。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鲜奶16万吨、产值14亿元、利税5000万元。目前,项目已在岚山区安东卫街道规划选址。

从最初单纯养牛向企业供应原奶,到如今打造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一头奶牛所带来的红利,正从村蔓延到镇,又辐射至区。

这个冬日,马家岭村也没闲着,村民们正忙着铺设一条连通厂区的管道。在多年密切互动后,去年,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支卫置业合作社,一股脑承揽了牧场厂区内生活用水、绿化养护、卫生清洁等后勤服务。除让村集体年可再增收30余万元外,达不到企业招工要求的村民,也可以在合作社里找到挣钱的门路了。

“企业是我们村的坚强后盾,我们就当好企业的服务员。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我们依托企业发展,村民的日子肯定也会越来越牛气。”朱孔明信心十足。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兆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