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春节,北京站临时窗口。1986年,广州火车站里的打工妹。90年代,红旗列车乘务员。
1991年春节,广州火车站,女厕“爆棚”。1992年春节,广州火车站设立的临时候车区。1993年春节,北京火车站里返乡的人们。
1993年北京火车站进入春运高峰后,车站特设了老弱病残孕母子候车区,服务员提着年代感十足的水壶给他们倒水。
1995年1月,春节前夕的广州火车站。1995年春节,广州火车站发出的棚车。1996年2月,北京西站候车室里的青年和他的吉他。这范儿在那时候也是一文艺青年吧。
1997年,从牡丹江开往长汀的火车上,列车员举着“放像车厢”的大牌子。2000年,春运期间从车窗上爬下火车的打工妹。
2002年春节,车厢里坐满了返乡 的“川军”。2004年,深圳春运铁路预售票服务区站台上依旧人山人海

每年春运多少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因为“一票难求”而发愁。今年,很多地方有了票也难归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的春运,车站同样人山人海,千难万阻也没能挡住一颗回家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但客流与现今相差很远,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高峰客流量90万人次,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2月2日,江苏省交通厅签发的《为做好春节运输工作》。那个年代,坐火车回家过年是种奢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上海站春节期间旅客在广场排队进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铁道部通知中,第一次出现“春节旅客运输工作”的提法。这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此前《人民日报》也几次出现过这两字,但不是指大规模的春节客运。新华社的数据库里,电头为1980年12月18日的新华社电讯稿第一次用了“春运”的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第一代“周恩来号”投入春运。图为机车牵引着旅客列车缓缓驶入上海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初春运,聚集在南京火车站前的旅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中期,“周恩来号”机车组及家属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中期,铁道部劳模、南京站母婴候车室客运员孙燕光春运中用肩扛手提的方式为旅客搬运行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1月31日,春运期间,上海站客运员在候车室向顾客宣传乘车安全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西宁火车站。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故地,到大城市读书或者打工谋生,一年一度的春节成了人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最大理由,经济便捷的火车成了人们归乡的首选交通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春节,春运火车上,警察必须喝了酒才有勇气冲破挤成沙丁鱼的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上海站借用虹口体育馆开设春运售票大卖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春运,杭州客运段首趟春运临客L199次列车上,乘务员为务工人员庆祝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春运,广铁集团、成都铁路局开始试行火车票实名制。从此,车厢拥挤的问题暂缓,买票难的历史问题却再一次浮出了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愿游子们,能如愿以偿的等上返乡的列车;如果不能,就提前祝你,无论在哪里都要新年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