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的〖欧美国家有无“中小学手机禁令”〗这个话题上了热搜,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是比较有体会的。可以直接把结论跟大家说,在德国是没有这种禁令的,并且这样的禁令是没有办法得到执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做父母的这辈是同电脑和游戏机一起长大的】

在德国游戏产品的消费群体非常的庞大,从中小学生到老年人都有,父母送游戏机给孩子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现在做父母的这一辈大概是40多岁,他们刚好是跟着任天堂游戏机一起长大的。

德国的家长对于游戏似乎比较认同,他们比较认可孩子用游戏机作为学习和娱乐的设备。在整个欧洲,德国人的游戏消费金额也是名列前茅。因此,由他们培养起来的游戏开发商,也是世界游戏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人做外贸的时候还特别做过任天堂Nintendo Switch的游戏外设,在德国每百个家庭就有一个买过我出口游戏外设,买家除了成年人自己购买使用以外,还有大量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购买,作为假期的娱乐产品。

对游戏比较持反对态度的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他们觉得孩子天天把时间花在游戏机上或者手机上,是不健康的,认为孩子应该出去接受阳光。

我相信德国的小孩也是有游戏沉迷的,包括他们的家长也有游戏沉迷,但是他们把这样的现象当做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所以当这种认同感比较广泛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对游戏有很强烈的反对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游戏分级让家长比较放心】

游戏是属于媒体产品,因此在德国也是属于需要分级的产品,按照年龄层次,不同的游戏会进行不同的分级。

这种游戏分级制度主要就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有“血X、杀L、色Q”等成分的游戏内容,不会对低年龄的未成年人展示,因此德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情是比较放心的。

这一点就和我们中国的家长有很大的区别了,我们中国各种游戏是没有年龄分级的,所有年龄层次的游戏都可以随便地下载。但是有些游戏存在着软D博、软B力、软S情,这些东西打的擦边球能够通过审核,但是对青少年就会有不良的影响,所以中国的家长就相当的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美使用游戏给底层做安慰剂】

从国家层面来说,欧美国家习惯于用一些能够成瘾的东西来安慰底层人群。游戏作为可以安抚心灵的一种手段,也是被他们拿来用作安抚底层的工具。

欧美国家的底层人群,也会像中国人一样,没钱花。游戏作为精神Y片的一种,可以让底层人群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欧美国家的精英阶层,其实对这些精神Y片的作用,非常的了解。因此脱颖而出的这些人,往往是能够对这些精神成瘾性的产品有免疫作用的人。他们有自主学习性,能够把自己的精力放到学习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基础教育阶段,他们表现得比中国差,但是,高等教育的实力却很难撼动。

中国各个阶层都崇尚精英教育,所以不管孩子是喜不喜欢学习,爱不爱玩游戏,都会被强迫着学习。到了大学阶段,管理一旦松散下来,一部分的大学生就开始沉迷于游戏。这可以算是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欧美国家,人们用这些成瘾性的产品直接做了社会的分层工具。而中国是通过高考来进行社会分层的,这是我们和欧美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学习欧美】

虽然,现实情况是他们的高等教育更加的发达,学术环境也更加的良好。但是,我们中国应当走自己的路,不应该学习他们。

因为,我们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不同,国情也不同,同样是沉迷游戏,欧美的年轻人可能还会有口饭吃,可以通过拿最低生活保障,不至于饿死。

但是,在中国如果一个家庭的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却有可能出现家破人亡的惨剧。中国的社会环境还是决定了,大家要通过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来达到自己应该达到的社会层次。

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好好学习,并且学好外语,长大以后多开发出口一些游戏产品,像我一样,出口到欧美。富裕自己,“安慰”欧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