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年,一切都是喜气洋洋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脸。但是,朋友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被公司辞退了。她跟我抱怨:“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去公司,都是最后一个下班。对待领导的要求,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我就想不明白了,为什么被辞退的会是我?”

“今年真的是巨倒霉的一年,不对,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都这么倒霉。不管做什么事,得到的都是最坏的结果。”看到她说的这番话,我也很无奈,因为她如今的处境,就跟她曾说过话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朋友是一个比较“丧”的人,还跟其他人表面说自己不行,暗地里努力的人不一样,是真的“丧”。面对未知和没有做过的事情,总喜欢说:“我不行,我不可以的,这太难了,我做不到!”把这些负面消极的话挂在嘴边,跟口头禅一样。

她的未来,也跟她说的这些话一样,干啥啥失败。而这些失败的经历,让她更觉得自己做不到、不行,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她说自己不行,到最后自己就真的不行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就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暗示了你的未来。

1、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个体会不自觉的按照已知的预言行事

自证预言是心理学上一种常见的现象,指人们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因为人并非被动的由环境影响,而是主动的根据人的期望,做出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和行为反应,最终让期望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白了,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你最终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举个例子,倘若你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个不折不扣的笨蛋。那你的反应行为会主动符合这个“架子”,从而不去努力。当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真的不好,你就认为,自己果真不是读书的料。

这个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你认为什么,你就会相信什么。你相信什么,你就会怎么做,从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朋友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倒霉的人,所以她就盯着生活中,那些让自己很倒霉、很不愉快的事情,进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自己果真倒霉。换言之,个体看到的并非是事实的全貌,而是他们喜欢、愿意看到的。

2、信有则、不信则无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也很好理解,若你相信,那便是真的,若你不相信,那便是假的。这句话看似不靠谱,实则跟自证预言联系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学上,有一个定理叫做:托马斯定理。含义是:若人们将情景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是真实的。这个定律,就是心理学概念自证预言的来源。

用托马斯的一句话讲,就是:任何对局势的定义都将影响当下。个体的行为,受到情绪主观认识的影响。也就是说,你的想法和看待事情的观点,将会影响这件事的最终发展。而你本身,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这个定律,与俗语“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不是唯心,而是当你认为某件事在那个情景中时,你会无意识地把所有事情往你认为方向嵌合。所以说你认同的观点,你经常说的话,暗示了你的未来。

3、自证预言的两面性

自证预言也是有两面性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考大学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考上最好的大学,那你就会更有动力,离这个目标也就越近,实现的概率也越大。

当你不相信自己考上的时候,就容易自怨自艾、悲观面对,行动上也是消极处理。因此,就不容易考上,进而实现考不上的预言。

所以说,积极的自证预言,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自证预言,则起到负向的阻碍作用。而这,也会严重影响我们人生的走向。

因此,避免、纠正消极的自证预言是很有必要的。

4、如何纠正消极的自证预言?

★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凡事不是先有回报再付出,而是付出了才可能有回报。看清逻辑错误的语言,才能不被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在工作中,有些人会因为领导不喜欢自己,或是工作氛围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消极怠工,这种逻辑就是错误的。正确的逻辑是,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为了以后的自己。

如果想要获得领导的认可,或是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氛围,要更努力才行,因为只有这样,才有选择的权利。

★假装自己可以的

人的本能之一,就是逃避,逃避生活中让自己觉得困难的事情。正如上坡比下坡困难一样,向前的路总是不好走的,也总是容易害怕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假装自己可以,从而利用积极的自证预言。当你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后,就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去实现之前的预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俗地讲就是,当你相信自己会成功的时候,才有可能成功。若你都认为自己不行,那必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毕竟,有时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

综上所述,个体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的确暗示着一个人的未来。这也提醒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纠正消极的自我预言。

网友们,你们怎么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