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天是大年三十,寓意“年年高”的年糕是春节餐桌上必备的一道主菜。300多年来,对温州文成桂山乡的百姓来说,黄年糕是家乡特有的美食,是他们化不开的乡愁。今天,记者带你走进素有“文成西藏”之称的桂山乡,实地探访黄年糕在当地的传承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文成县桂山乡三垟村村民包爱连的家里,切好的黄年糕在锅里经过翻炒,调味,不一会儿,就新鲜出锅了。

温州文成县桂山乡三垟村村民周秋风:这个黄年糕吃起来你觉得口感怎么样?

很好,很好吃就是小时候的味道这年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年糕色泽金黄,闻着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口感细腻、软滑、柔韧,符合我们中国人对饮食“色香味俱全”的讲究,有蒸、炒、炸、煮等多种做法。包爱连告诉我们,她的父辈就是做黄年糕的,主要是将大米浸泡在杜鹃、山茶等烧成的灰煎水里,经多道程序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独特。如今,黄年糕已经成了文成桂山乡的土特产品。桂山乡地处文成县最南面,境内平均海拔达800多米。去年秋冬季天气干旱,桂山乡和全市不少地方一样碰到用水紧张的局面,这对黄年糕制作有没影响呢?

温州文成县桂山乡黄年糕传统手艺人包爱连:正好山上上面有凉水井,叫我老公自己去买皮管(皮管引下来)皮管引下来,真正的凉水(山泉水)

听说有这样的一处山泉水水源,我们决定前往源头实地探访。在包大姐的带领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上小路,没多久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徐海:从摄像机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山石里汇集的泉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个小池子里,通过一根300多米的皮管,再流入包大姐的家里。而包大姐就是靠这个小水源可以不间断的生产黄年糕,同时为周边几户村民提供生活用水。

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黄年糕也从村民的餐桌延伸到农家乐、酒店等场所。目前,和包大姐一样在桂山传承祖辈流传黄年糕技艺的还有不少。

温州文成县桂山乡黄年糕传统手艺人包绍兵:想盖个(黄年糕)厂房,也无能为力。

黄年糕产业要做大做强,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是很多人的共识。吃着黄年糕长大的返乡乡贤毛振甫,特意从广州、宁波等地引进专业设备,投入60多万元在桂山乡成立了第一家现代化的黄年糕加工工厂。

温州文成县桂纪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振甫:我自己是做农产品,还有做食用花卉的,本身对农产品的情结,想把整个文成、桂山乡的特色推出去。

采访手记:在文成桂山,我们欣喜地看到,黄年糕这一流传了300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中开始得以壮大发展。随着该乡改善提升的通乡公路已基本建成,将为当地黄年糕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从大山深处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温州新闻联播

记者:徐海文志浩

编辑:八喜

责编:彭永棠

主编:陆霄

审核:黄振

审核:陈希瑜陈泰涨

监制:陈亦全陈希瑜

总监制:陈振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