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牛参、川参、苦骨、地骨、地槐、野槐、好汉枝、山槐子、野槐根。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清热燥湿。

——寒。

——苦。

——肝、心、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利尿,杀虫。

——麻风,便血,赤白带下,黄疸,热痢,尿闭,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

痒,疥癣。

——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气管炎,小儿肺炎,急性肠胃炎,急性传染性肝炎,滴虫性阴道炎(煎汤洗患处),血吸虫病腹水。

——一切风疾,麻木不仁,大风手足烂坏,齿缝出血,肠风下血,血痢不止,痔漏出血,酒毒下血,食毕头旋,眉毛脱落,旋耳疮(又名月蚀疮),瘰疬,鼠瘘,胃气冲熏,失饥大食,大肠脱肛,大小便不利,人肠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热足肿,皮肤破烂,下部疮漏,瘾疹,遍身风癞,疥癞,脓窠疮,腊梨头,诸恶疮,汤熨火烧。

——利尿,平喘,抑制免疫系统,抑菌,抗炎,抗肿瘤,抗过敏,抗滴虫,抗心律失常,拮抗中枢兴奋作用,抗心肌缺血升高白细胞,抗病原微生物,麻痹中枢神经,保护胃黏膜损伤,扩张血管。

——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汤洗患处)。

——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不宜与藜芦同用。恶贝母、漏芦、菟丝子。脾胃虚寒者忌服,肾虚无热者禁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