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写了一篇如何学习古文的文章,叫《浅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背诵<古文观止>为例》,文中提到了背诵的作用。我们读古籍时虽然不需要背诵,但是熟读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熟读古籍呢?我就以读《论语》为例,简单说一说读古籍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论语》共有20篇,每篇有长短不一的若干则,全书共有602则。为了减小读书压力,我把每天读书的任务划分到最小,即每天两则,用301天读完全书,也就是说一年之内用较小的代价便可以熟读《论语》。

第一种方法是用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据说欧阳修曾把《论语》和《诗经》等10部经典作为苦读对象,他每天熟读300字(只多不少),前后花了三年半熟读了10部经典的45万多字。

这是欧阳修的定量计字读书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的日读字数。比如《论语》约16万字,你打算在一年内读完,那么每天至少读450字。不过《论语》还是按照一则则来读更方便一些,按照我上文说到的分为301则较为合理。

在读《论语》这类古籍时,我曾按照杨鹏的《17天搞定GRE单词》里的方法制定计划,用网络上的表格自动生成需要熟读和复习的进度,它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效果不错。不过这个方法极为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心,没有强大的自控力难以坚持下来。

因为用这个方法读《论语》,需要复习已读过的任务量巨大,对于花一年读一本书的情况来看相当枯燥乏味。它更适合在短期内大量记忆,比如背 GRE 单词,一见到某个单词就马上反应过来它的意思,相当于混眼熟马上做判断。

第二种方法是丰子恺的的22遍读书法,它适合像《论语》等古籍阅读,更注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丰子恺的话说:「第一天读十遍,第二天、第三天各读五遍,第四天读二遍。」听起来有点抽象,我来说说具体的做法。

把「讀」字的繁体字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左边的言字旁和右边士字头为一个部分,四字为一部分,目字为一部分,剩下的八字为一部分。还是以读《论语》为例:

第一天读《论语》的第1-2则10遍,就写「讀」字的言字旁和士字头。

第二天读第3-4则时重复第一天读新内容10遍的做法,再读1-2则5遍,在士字头下方写一个四字。

第三天读第5-6则10遍,重复第一天的读法,接着读第3-4则5遍,在士字头下方写一个四字,读第1-2则5遍,在四字下方写上目字。

第四天读第7-8则重复第一天读法,接着读第5-6则5遍,在士字头下方写一个四字;读第3-4则5遍,在四字下方写上目字;读第1-2则2遍,写下八字,即「讀」字的最后两画,至此第1-2则就读完了22遍。

简单总结如下:

第1天,1-2则,读10遍;
第2天,3-4则,读10遍,1-2则,5遍;
第3天,5-6则,读10遍,1-2则,5遍;3-4则,5遍,
第4天,7-8则,读10遍,1-2则,2遍;3-4则,5遍,5-6则,读5遍;
以此类推……

由此看出,今天读新的内容需要读10遍,还要再读昨天的5遍,前天的5遍,大前天的2遍,才能把「讀」字写完,总共22遍,如此一来基本上就读熟了。这时你就发现书上划分出来的每个小单元旁边都写成一个个「讀」字。

这便是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听起来不容易做到,可是当你真正行动起来时就有一种成就感,以及每天都有一个任务促使自己认真读书。当你把文章读熟之后就多读成诵,即使难读的古籍也朗朗上口了。

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读书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想快速读完一本书,恨不得一天读几本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作为炫耀的资本,重读太难做得到,更不用说一本书读22遍了。

如果你找到了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或古籍,比如《论语》,就可以尝试用22遍读书法一遍遍读它,像传教士一样苛刻地对待自己,你一定有收获。不止读书,在其他难做的事情上你也有这份耐心和毅力,你做成的几率一定比大多数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