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对经历战争摧残的文化学界复兴喊出来的响亮口号。那么几十年后,我们是否做到了呢?

打开互联网,网络文学比比皆是,眼花缭乱。点开一本想要进行深入了解的书,没看完几个字就被书中用词不当的语句和天花乱坠的剧情劝退。还会对自己的文化水平陷入深深的思考,是自己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吗?

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下里巴人,那么我们再往高处看看“阳春白雪”。点开近几年中国文学获奖名单,题材不是西方国家的作家在二战后就已经演绎很多遍的陈词滥调,就是佶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字拼凑。难怪有作家就曾发出,“中国文学已死”的悲号。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中国作家残雪也对这种现象有深刻见解,她认为: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中国的卡夫卡”

提起残雪这个名字,中国人的脑海中一片茫然,这位作家的确在我国文学界中知名度不如其他的知名作者,但是一个作家的价值总不能以知名度来衡量的。在国外,很多作者就是在当时不被看好,但是他们的著作在后来被发现,并且流芳百世。

但是残雪也不是知名度不高,她只是在中国知名度不高。在国外,她被瑞典学院的院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残雪为什么会和卡夫卡有联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湖南乡村长大的女生残雪本名叫邓小华,孤僻的童年和湘西巫文化对她的影响十分深刻。在她的文字中消失已久的鬼神文化和孤单落寞的校园生活,全部都被她写进了作品。

残雪的成长经历也是十分坎坷的,在五年级的时候她的身体就出现了肺穿孔,这个病使她必须休学。之后回到了学校,残雪发现自己也很难以融入班集体,漫长岁月中,她一直一个人与自己度过,在孤独的同时也享受着理性思考带来的乐趣。

那段时间,残雪每天与各种各样的文学接触。从《格林童话》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国文学到世界文学,她在阅读中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她发现她尤其喜欢卡夫卡这个作家,因为卡夫卡描写的故事带来的那种力量是任何其他作家无法比拟的。

在她的作品中,残雪也会有意无意向卡夫卡这位她最仰慕的作家致敬。于是在海外,许多文学院研究颇深的学者将残雪称为“中国的卡夫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极高的文学成就使她产生思考

残雪长大之后,每天都要花3~4个小时进行英语学习,给她后来直接阅读英语原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对于英语原著来说,不能用英语国家的语言来阅读就无法体验它原有的文字魅力。

残雪的文学创作之路也十分充满着苦行僧的意味,刚刚开始的时候,她只是给一些著名的作家的文章进行解读,初期她的作品都是在别人文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正是因为有前期的理解和广泛阅读,使她在后来的艺术创造中有了更多的素材。

她写作的风格就是在一些有名的作家如卡夫卡、莎士比亚、鲁迅的影响下形成的。残雪的代表作《黄泥街》,里面充满着她对人性和社会的解读,这本书又犀利又深刻,让她在国际文学作家中饱受盛名。

正因残雪懂得文学创作这条路是如何艰辛,需要花费十分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她的文章《我们的文化如何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中,她建议当代中国青年:“要善于从另外一种文化中获得这种开拓的工具。”

同时受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她懂得如何将两种文化加以融合才能得到属于当代文学需要的内容。在两种文学交汇之时,不仅仅要善于利用外来文化的优秀作品,也不能放弃中国传统文化有的优秀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对中国文学失去天才的感叹

在残雪《我们的文化如何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文章中,她对具有民族性中国小说的批判一直延伸到对作家文学创作中关于地域性进行了深刻探讨。在她的观点中,只有表面经验的话,夸张民族传统的作用,对民族传统进行过分推崇,这样写实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将是短暂的。

一个有野心的作家是不满足于此的,他们有更深层次,更超前的目光来审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以这个为基点,残雪展开了对现代文学作品中有自身意识文学的认识,她用西方文学作品里的主流观点批判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具有自我反省意识的作品实在少之又少。中国文学作品里面缺少彻底的自我矛盾,也称为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认识这样的意识是很少的。

为什么会缺少这种自我意识,这也和中国当下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从7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学校的教育立足点在为了在升学考试中拿高分而倾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升学考试中拿到高分意味着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从小进行重塑,对自己批判的能力不仅仅没有建立起来,反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在成年人身上完全消失。

在近几年中国与欧洲国家小孩的自我意识的测试中,许多数据都表明中国的孩子明显缺乏自我意识。如果说,中国文学里缺乏对自己的批判,何尝不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的表现呢?

残雪还在她的文章里提起,中国文坛推及的“现实关怀”在现实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惰性,对以前文章的模仿使得文化不再得到创新。如今的中国文坛就像一潭死水,全部是对“现实关怀”的重复。

对中国文学天才失去的悲叹是每个有志于中国文学复兴的作家都会产生的感慨,不仅对于残雪来说是如此,对于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也说过同样的话。应试教育与文学天才的平衡,中国文学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